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 仔猪腹泻的危害 | 第13-18页 |
1.1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 第13-16页 |
1.1.1 生理性因素 | 第13页 |
1.1.2 营养性腹泻 | 第13-14页 |
1.1.3 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导致腹泻 | 第14页 |
1.1.4 疾病引起的腹泻 | 第14-16页 |
1.1.4.1 病毒性腹泻 | 第14-15页 |
1.1.4.2 寄生虫性腹泻 | 第15页 |
1.1.4.3 细菌性腹泻 | 第15-16页 |
1.2 产气荚膜梭菌 | 第16-18页 |
1.2.1 产气荚膜梭菌类型 | 第16-17页 |
1.2.2 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 | 第17页 |
1.2.3 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2.1 Toll样受体的发现 | 第18-19页 |
2.2 先天性免疫及特点 | 第19-20页 |
2.3 TLRs与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关系 | 第20-21页 |
2.4 TLR4分布、结构及功能 | 第21-22页 |
2.5 TLR4与肠道相关性疾病 | 第22-23页 |
2.6 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途径 | 第23-24页 |
2.7 NF-κB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2.8 TLRs信号通路下游炎性因子与肠道性疾病的机制 | 第25-26页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1 试验仔猪 | 第28页 |
2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3 攻毒试验 | 第29-30页 |
3.1 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 | 第29-30页 |
3.2 攻毒 | 第30页 |
4 总RNA的提取 | 第30-35页 |
4.1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mRNA的浓度和纯度 | 第31页 |
4.2 反转录 | 第31-32页 |
4.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2页 |
4.4 目的基因普通PCR筛选扩增条件 | 第32-33页 |
4.5 切胶回收 | 第33页 |
4.6 连接反应 | 第33页 |
4.7 菌体质粒重组及PCR鉴定 | 第33-34页 |
4.8 测序 | 第34页 |
4.9 qRT-PCR条件 | 第34-35页 |
5 数据的处理 | 第35页 |
6 Western blot检测HMGB1蛋白在空肠和回肠中的表达 | 第35-37页 |
6.1 肠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第35页 |
6.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6.3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 | 第36-37页 |
7 ELISA试验 | 第37-39页 |
7.1 组织匀浆的制备 | 第37页 |
7.2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 | 第37-38页 |
7.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8 数据统计处理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1 荧光定量PCR | 第40-42页 |
1.1 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40页 |
1.2 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1.3 目的片段的确定 | 第41页 |
1.4 qRT-PCR溶解曲线 | 第41-42页 |
1.5 qRT-PCR扩增曲线 | 第42页 |
2 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量 | 第42-45页 |
2.1 TLR2、TLR4和TLR9在空肠和回肠组织中的表达 | 第42-43页 |
2.2 MyD88和NF-κB在空肠和回肠组织中的表达 | 第43页 |
2.3 TLRs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空肠和回肠组织中的表达 | 第43-44页 |
2.4 TLRs信号通路中的细胞因子在空肠和回肠中的表达 | 第44-45页 |
3 空肠和回肠组织中TLR4/HMGB1/NF-κB蛋白的表达 | 第45-46页 |
4 ELISA的检测结果 | 第46-48页 |
4.1 空肠和回肠组织中细胞因子含量 | 第46-47页 |
4.2 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结果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1页 |
1 感染C.perfringens能够激活TLRs信号通路 | 第48页 |
2 感染C.perfringens能够促使TLR4与其配体HMGB1的结合 | 第48-49页 |
3 感染C.perfringens能够激活TLRs下游炎症因子 | 第49页 |
4 感染C.perfringens影响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