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小麦成株抗条锈病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分析及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特征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55页
    1.1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概况第15-21页
    1.2 病原真菌吸器及与寄主互作的研究第21-26页
        1.2.1 吸器的发育及侵入寄主细胞的质膜界面的相关研究第22-24页
        1.2.2 吸器与寄主互作的生理生化研究第24-25页
        1.2.3 寄主与病原真菌不同互作反应对吸器发育的影响第25-26页
    1.3 植物的抗病性第26-41页
        1.3.1 植物的抗病性反应类型第26-29页
        1.3.2 植物抗病性反应的遗传模式第29-30页
        1.3.3 植物的抗病基因第30-37页
        1.3.4 植物抗病相关的信号分子第37-41页
    1.4 小麦成株抗条锈性研究第41-43页
        1.4.1 成株抗条锈性第41-42页
        1.4.2 小麦成株抗条锈性的相关研究第42-43页
    1.5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技术第43-51页
        1.5.1 消减杂交技术(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第43-44页
        1.5.2 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DDRT-PCR)第44页
        1.5.3 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cDNA-RDA)第44-45页
        1.5.4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第45-46页
        1.5.5 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第46页
        1.5.6 cDNA微阵列(cDNA microassay)第46-47页
        1.5.7 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cDNA-AFLP)第47-51页
    1.6 生物信息学研究第51-53页
        1.6.1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领域第51-52页
        1.6.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第52页
        1.6.3 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第52-53页
        1.6.4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的领域第53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3-55页
第二章 cDNA-AFLP分离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5-85页
    2.1 引言第55-5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2.2.1 供试材料第56-57页
        2.2.2 接种培养与处理第57页
        2.2.3 样品采集第57页
        2.2.4 仪器及试剂第57-58页
    2.3 实验方法第58-69页
        2.3.1 小麦叶片总RNA的提取、纯化与质量检测第58-59页
        2.3.2 cDNA的合成、检测及纯化第59-61页
        2.3.3 cDNA-AFLP分析第61-65页
        2.3.4 差异表达片段的二次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回收第65-66页
        2.3.5 差异表达片段的克隆第66-68页
        2.3.6 差异表达片段的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8-69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69-78页
        2.4.1 材料的反应型鉴定及小麦叶片总RNA的检测第69-70页
        2.4.2 cDNA-AFLP分析第70-78页
    2.5 结论与讨论第78-85页
        2.5.1 cDNA-AFLP技术在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第78-79页
        2.5.2 小麦成株抗条锈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类型及表达特征第79-81页
        2.5.3 条锈菌作用下小麦成株抗病性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第81-85页
第三章 小麦条锈菌中分泌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相关特征分析第85-130页
    3.1 引言第85-87页
    3.2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87页
        3.2.1 材料第87页
        3.2.2 仪器及试剂第87页
    3.3 实验方法第87-106页
        3.3.1 接种、培养及取样第87-88页
        3.3.2 R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第88-90页
        3.3.3 候选基因的筛选第90页
        3.3.4 5'-RACE反应第90-96页
        3.3.5 5'-RACE PCR扩增产物的凝胶回收第96页
        3.3.6 回收片段的克隆与转化第96-99页
        3.3.7 5'-RACE产物的测序、序列拼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9-102页
        3.3.8 qRT-PCR进行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第102-104页
        3.3.9 候选基因来源的鉴定第104-10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106-126页
        3.4.1 候选基因的挑选第106页
        3.4.2 反应型鉴定第106-107页
        3.4.3 小麦叶片总RNA提取及其检测第107-108页
        3.4.4 5'-RACE扩增第108-109页
        3.4.5 基因的克隆及全长序列分析第109-111页
        3.4.6 相似性和同源性搜索第111页
        3.4.7 氨基酸一级结构的预测第111-116页
        3.4.8 蛋白质基序(protein motifs)和蛋白质功能域(protein-conserved domain)的预测第116-117页
        3.4.9 分泌蛋白质的预测第117-123页
        3.4.10 qRT-PCR结果第123-126页
        3.4.11 基因来源的检测第126页
    3.5 结论与讨论第126-130页
第四章 小麦条锈菌诱导的载体蛋白基因(PstAAC9P1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第130-142页
    4.1 引言第130-131页
    4.2 材料、仪器及试剂第131页
    4.3 实验方法第131-133页
        4.3.1 接种、培养第131页
        4.3.2 材料准备第131页
        4.3.3 R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第131页
        4.3.4 5'-RACE反应第131-132页
        4.3.5 条锈菌诱导下的qRT-PCR分析第132页
        4.3.6 PstAAC9P1基因来源的鉴定第132-13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133-140页
        4.4.1 纯化后RNA的PCR检测第133页
        4.4.2 5'-RACE扩增及PstAAC9P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第133-134页
        4.4.3 PstAAC9P1基因序列分析第134-137页
        4.4.4 PstAAC9P1的表达模式分析第137-139页
        4.4.5 基因来源的鉴定第139-140页
    4.5 结论与讨论第140-142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73页
附表1 成株期TDFS序列的BLASTX比对分析第173-178页
附表2 苗期TDFS序列的BLASTX比对分析第178-182页
附表3 未知功能的UNIGENES第182-185页
附表4 苗期文库中差异表达的UNIGENES与成株期文库数据库的BLASTX比对分析第185-186页
致谢第186-187页
作者简介第187-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链球菌2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下一篇:章渊若宪政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