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 芸薹属植物离体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1 基因型的选择 | 第9页 |
1.2 培养基的选择 | 第9-11页 |
2 芸薹属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2.1 芸薹属植物的转化受体系统 | 第11-13页 |
2.2 芸薹属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13-16页 |
2.3 芸薹属植物遗传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16-17页 |
3 血红素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1 HO在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2 HO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印度芥菜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20-37页 |
前言 | 第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1.1 材料 | 第20-23页 |
1.2 方法 | 第23-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1 印度芥菜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2.2 印度芥菜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7-31页 |
3 讨论 | 第31-37页 |
3.1 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的外植体效应 | 第31页 |
3.2 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的激素效应 | 第31-33页 |
3.3 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的抗生素选择 | 第33页 |
3.4 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预培时间的选择 | 第33-34页 |
3.5 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共培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3.6 AgNO_3对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的影响 | 第34页 |
3.7 印度芥菜再生及转化的玻璃化现象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印度芥菜HO-1基因的克隆、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3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7页 |
1.1 材料 | 第37-40页 |
1.2 方法 | 第40-4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2.1 印度芥菜HO-1编码区的扩增 | 第47页 |
2.2 印度芥菜HO-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50页 |
2.3 目的基因的分离 | 第50页 |
2.4 印度芥菜HO-1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2.5 质粒转化农杆菌后的检测 | 第51页 |
2.6 农杆菌介导的印度芥菜遗传转化及植株再生 | 第51页 |
2.7 转基因印度芥菜的检测 | 第51-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