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9-12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9-10页 |
1.1.2 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0-11页 |
1.1.3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蓝藻水华 | 第12-15页 |
1.2.1 蓝藻水华的形成 | 第12-13页 |
1.2.2 蓝藻的浮力调控机制 | 第13-15页 |
1.3 控藻技术 | 第15-19页 |
1.3.1 异位控藻 | 第15页 |
1.3.2 原位控藻 | 第15-19页 |
1.4 控藻模型 | 第19-24页 |
1.4.1 光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 第19-21页 |
1.4.2 藻类生消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3 藻类时空分布预测模型——Jef Huisman 模型 | 第23-24页 |
1.5 扬水造流控藻技术 | 第24-28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8-31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8-30页 |
2.2 实验思路 | 第3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光照和混合对藻细胞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1-42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3.1.3 仪器和试剂 | 第32-34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4-42页 |
3.2.1 光照度对藻细胞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混合强度对藻细胞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3 光照和混合对藻细胞空间分布的综合影响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光照对藻细胞生消的影响 | 第42-52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2-4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4.1.2 实验装置 | 第44-45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4.2.1 光照度对藻细胞浓度时间分布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2 Emix:Eu 对藻细胞浓度时间分布的影响 | 第49-52页 |
第五章 现场围隔及扬水造流装置运行研究 | 第52-61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56页 |
5.1.1 实验装置 | 第52-5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56-61页 |
5.2.1 扬水造流控藻效果围隔研究 | 第56-58页 |
5.2.2 扬水造流现场模拟运行研究 | 第58-61页 |
第六章 扬水造流对藻类生长影响模型研究 | 第61-76页 |
6.1 扬水造流控藻模型研究方法 | 第61-64页 |
6.1.1 单因素一元非线性回归影响方程 | 第61页 |
6.1.2 灰关联定权组合预测模型 | 第61-63页 |
6.1.3 浮游植物动力学子系统模型 | 第63-64页 |
6.2 藻类空间分布模型 | 第64-71页 |
6.2.1 单因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64-70页 |
6.2.2 灰关联定权组合模型 | 第70-71页 |
6.2.3 模型验证 | 第71页 |
6.3 藻类生消预测模型 | 第71-76页 |
6.3.1 平均光照度 | 第71-73页 |
6.3.2 单因素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73-74页 |
6.3.3 定权组合预测模型 | 第74-75页 |
6.3.4 模型验证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