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breviations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玉米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 | 第11-12页 |
2 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 第12-18页 |
2.1 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2.2 作物QTL 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12-18页 |
3 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3.1 生育期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3.2 株型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3 产量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4 分子育种在玉米研究上的应用 | 第21-23页 |
4.1 玉米转基因技术 | 第21-22页 |
4.2 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2-23页 |
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5.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两个玉米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5-35页 |
1 前言 | 第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2.2 DNA 提取和SSR 分析 | 第25页 |
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5-26页 |
2.4 偏分离统计分析 | 第2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3.1 RIL 作图群体基因型组成 | 第26页 |
3.2 F_(2:3)作图群体的基因型组成 | 第26-27页 |
3.3 RIL 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 第27-28页 |
3.4 F_(2:3)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 第28页 |
3.5 标记偏分离统计 | 第28-30页 |
4 RIL 群体和F_(2:3) 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整合 | 第30页 |
5 讨论 | 第30-35页 |
5.1 偏分离及其对作图的影响 | 第30-34页 |
5.2 RIL 群体和F_(2:3) 群体遗传图谱的比较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 分析 | 第35-47页 |
1 前言 | 第35页 |
2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35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5页 |
2.3 性状调查 | 第35页 |
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1 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2 QTL 效应分析 | 第36页 |
3.3 QTL 的命名方法 | 第36页 |
4 结果分析 | 第36-44页 |
4.1 生育期相关性状的表现、遗传力和相关性 | 第36-39页 |
4.2 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 第39-42页 |
4.3 生育期相关性状的上位性QTL 及其效应分析 | 第42-44页 |
5 讨论 | 第44-47页 |
5.1 两个群体生育期QTL 比较 | 第44页 |
5.2 生育期QTL 定位的一致性比较 | 第44-46页 |
5.3 对玉米生育期的认识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株型相关性状的QTL 分析 | 第47-70页 |
1 前言 | 第47页 |
2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47-48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7页 |
2.3 近等基因系的选育 | 第47-48页 |
2.4 性状调查 | 第48页 |
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 结果和分析 | 第49-66页 |
4.1 株型相关性状的表现 | 第49页 |
4.2 株型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49-51页 |
4.3 株型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 第51-56页 |
4.4 株型相关性状的上位性QTL 及其效应分析 | 第56-60页 |
4.5 株高和穗位高的条件QTL 分析 | 第60-63页 |
4.6 穗位高和株高主效QTL 的验证 | 第63-66页 |
5 讨论 | 第66-70页 |
5.1 株高和穗位高QTL 定位 | 第66-69页 |
5.2 株高和穗位高主效QTL 验证 | 第69页 |
5.3 QTL 上位性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分析 | 第70-89页 |
1 前言 | 第70页 |
2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 第70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70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70页 |
2.3 性状调查 | 第70页 |
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4 结果和分析 | 第71-84页 |
4.1 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 | 第71-73页 |
4.2 产量相关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73-75页 |
4.3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及其效应分析 | 第75-80页 |
4.4 产量相关性状的上位性QTL 及其效应分析 | 第80-82页 |
4.5 穗粒重及其3 个构成因子的条件QTL | 第82-84页 |
5 讨论 | 第84-89页 |
5.1 产量QTL 与环境 | 第84-85页 |
5.2 两个群体的定位结果比较 | 第85页 |
5.3 QTL 与前研究的一致性 | 第85-86页 |
5.4 产量相关性状QTL 的成簇分布 | 第86-87页 |
5.5 穗粒重构成因子分析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ABSTRACT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