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 第10-11页 |
1.1.1 中小煤矿事故多 | 第10页 |
1.1.2 中小非煤矿山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 第10页 |
1.1.3 中小建筑业事故多发 | 第10-11页 |
1.1.4 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也不理想 | 第11页 |
1.1.5 中小企业职业危害严重 | 第11页 |
1.1.6 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多 | 第11页 |
1.2 小结 | 第11页 |
1.3 国内外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西方国家安全生产的经验 | 第12-13页 |
1.3.1.1 建立了较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 | 第12页 |
1.3.1.2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 | 第12-13页 |
1.3.1.3 采用先进的监察方法和技术 | 第13页 |
1.3.1.4 采用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 | 第13页 |
1.3.1.5 安全生产投入大 | 第13页 |
1.3.1.6 建立社会支持机制 | 第13页 |
1.4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河川市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2.1 河川市概况 | 第16页 |
2.2 高危行业中小企业概况 | 第16-17页 |
2.3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 第17-18页 |
2.3.1 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 第17页 |
2.3.2 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状况差 | 第17-18页 |
2.3.3 应急管理较差 | 第18页 |
2.3.4 较大事故时有发生, 非高危行业事故增多 | 第18页 |
2.3.5 非法生产发生的事故经常发生 | 第18页 |
2.3.6 工业开发区安全生产状况不佳 | 第18页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3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不佳的原因 | 第19-25页 |
3.1 企业安全生产现状调查 | 第19-21页 |
3.2 企业内部安全生产事故致因分析 | 第21-22页 |
3.2.1 企业安全基础薄弱、安全意识不强 | 第21-22页 |
3.2.2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低 | 第22页 |
3.2.3 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 | 第22页 |
3.3 企业外部安全生产事故致因分析 | 第22-24页 |
3.3.1 过度重视发展速度的因素 | 第22-23页 |
3.3.2 安全监管不力的因素 | 第23页 |
3.3.3 干部队伍不稳的因素 | 第23页 |
3.3.4 竞争压力大的因素 | 第23页 |
3.3.5 法律、制度缺陷的因素 | 第23页 |
3.3.6 管理模式错位的因素 | 第23-24页 |
3.3.7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滞后的因素 | 第24页 |
3.3.8 地方政府和领导忽视安全生产的因素 | 第24页 |
3.3.9 缺乏社会制约机制的因素 | 第24页 |
3.4 小结 | 第24-25页 |
4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4.1 从安全生产的规律分析 | 第25页 |
4.2 从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分析 | 第25页 |
4.3 从中小企业未来生产面临的形势分析 | 第25页 |
4.4 小结 | 第25-26页 |
5. 加强地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26-34页 |
5.1 企业方面 | 第26-27页 |
5.1.1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第26页 |
5.1.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 第26页 |
5.1.3 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投入 | 第26-27页 |
5.1.4 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建设 | 第27页 |
5.2 企业外部方面 | 第27-33页 |
5.2.1 地方政府要大力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 第27页 |
5.2.2 建立新的产业结构 | 第27-30页 |
5.2.2.1 发展高技术企业 | 第27-28页 |
5.2.2.2 发展软性化产业结构 | 第28页 |
5.2.2.3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降解材料 | 第28-30页 |
5.2.3 运用经济手段,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 第30-31页 |
5.2.4 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 | 第31页 |
5.2.5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31页 |
5.2.6 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机制 | 第31页 |
5.2.7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组织的建设 | 第31-32页 |
5.2.8 转变监管方式 | 第32页 |
5.2.9 采用分类监管 | 第32页 |
5.2.10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活动 | 第32页 |
5.2.11 加强地方安全产应急管理建设 | 第32-33页 |
5.2.12 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 第33页 |
5.2.13 扩大审批范围 | 第33页 |
5.3 小结 | 第33-34页 |
6 产品安全 | 第34-38页 |
6.1 产品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35页 |
6.1.1 产品包含的危险因素 | 第35页 |
6.1.2 产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 | 第35页 |
6.1.3 产品中存在的心理安全因素 | 第35页 |
6.1.4 产品带来的污染 | 第35页 |
6.2 产品设计的安全 | 第35-36页 |
6.3 产品生产的安全 | 第36页 |
6.4 产品使用的安全 | 第36-37页 |
6.5 产品使用完后,后续处理的安全 | 第37页 |
6.6 小结 | 第37-38页 |
7 成果与展望 | 第38-40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38页 |
7.2 创新点 | 第3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详细摘要 | 第45-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