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低碳经济的概述 | 第9-10页 |
1.1.2 环境会计的概述 | 第10页 |
1.1.3 碳交易所:碳排放权的交易平台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碳排放权会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碳排放权会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碳排放权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页 |
1.3.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3-14页 |
1.3.3 经济人假设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 第14-15页 |
1.3.4 科斯定理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1.4.2 归纳演绎法 | 第16页 |
2 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2.1 碳排放权的概念表述 | 第16-18页 |
2.1.1 碳排放权的含义 | 第16-17页 |
2.1.2 碳排放权的原理 | 第17-18页 |
2.2 碳排放权会计的国内外应用 | 第18-20页 |
2.2.1 碳排放权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2.2.2 我国碳排放权的国际交易现状 | 第19-20页 |
3 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 | 第20-23页 |
3.1 碳排放权的会计要素性质 | 第20-21页 |
3.2 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 | 第21-23页 |
3.2.1 碳排放权能否确认为无形资产 | 第21页 |
3.2.2 碳排放能否确认为存货 | 第21-22页 |
3.2.3 碳排放权能否确认为金融资产 | 第22-23页 |
4 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 第23-27页 |
4.1 碳排放权的计量单位 | 第23-24页 |
4.2 碳排放权的计量属性 | 第24-26页 |
4.2.1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 第24-25页 |
4.2.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 第25页 |
4.2.3 两种计量属性的比较 | 第25-26页 |
4.3 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 第26-27页 |
4.3.1 碳排放权的初始计量 | 第26-27页 |
4.3.2 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 | 第27页 |
5 碳排放权会计的记录与报告问题研究 | 第27-34页 |
5.1 碳排放权会计的记录问题研究 | 第27-29页 |
5.1.1 碳排放权会计记录的内容 | 第27-28页 |
5.1.2 碳排放权会计的帐户设置 | 第28-29页 |
5.2 碳排放权会计的披露问题研究 | 第29-32页 |
5.2.1 碳排放权会计披露问题的概述 | 第29-30页 |
5.2.2 碳排放权会计披露的原则 | 第30-32页 |
5.3 碳排放权会计报告 | 第32-34页 |
5.3.1 碳排放权会计报告 | 第32-33页 |
5.3.2 碳排放权会计的披露方式 | 第33-34页 |
6 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 第34-38页 |
6.1 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6.1.1 我国碳排放权会计法规、准则、制度还不完善 | 第34页 |
6.1.2 碳排放权会计信息缺乏有效的计量 | 第34-35页 |
6.1.3 社会监督机制缺乏力度 | 第35页 |
6.1.4 我国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 第35页 |
6.1.5 缺乏碳排放权会计所需的专业人才 | 第35-36页 |
6.2 碳排放权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中的措施 | 第36-38页 |
6.2.1 改进我国企业碳排放权会计信息的披露 | 第36页 |
6.2.2 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 第36-37页 |
6.2.3 积极促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 | 第37页 |
6.2.4 加强对碳排放权会计的监督 | 第37页 |
6.2.5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 第37-38页 |
7 结论 | 第38-40页 |
7.1 结论与展望 | 第38-39页 |
7.2 创新和不足 | 第39-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第45-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