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1页 |
1.2.1 地区性软土资料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土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3 有机质影响软土固化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2.4 固化土的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1.3.1 地区性软土资料方面 | 第31页 |
1.3.2 土固化剂配方研究方面 | 第31-32页 |
1.3.3 固化土的强度特性研究方面 | 第32页 |
1.3.4 固化土的渗透性研究方面 | 第32页 |
1.3.5 固化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方面 | 第32-33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第33-36页 |
第2章 杭州地区海相软土的工程特性评价 | 第36-50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杭州海相软土的成因及分布 | 第37-39页 |
2.3 杭州海相软土的基本特性 | 第39-43页 |
2.3.1 杭州软土的化学性质 | 第39-40页 |
2.3.2 杭州软土的物理性质 | 第40-41页 |
2.3.3 杭州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41-43页 |
2.4 杭州软土的结构性 | 第43-48页 |
2.4.1 杭州结构性软土压缩曲线图 | 第43-45页 |
2.4.2 土样扰动 | 第45页 |
2.4.3 由室内压缩试验预测原状土压缩曲线的方法 | 第45-48页 |
2.5 杭州软土结构强度的损伤规律 | 第48-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杭州地区海相软土的固化对策 | 第50-58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固化剂简介 | 第50-53页 |
3.2.1 土体固化剂的分类 | 第50-51页 |
3.2.2 土体固化的原理 | 第51-53页 |
3.3 有机质对土体固化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1 土体中有机质的特性 | 第53-54页 |
3.3.2 土体中有机质对软土固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 杭州地区有机质软土的固化对策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响应面法优化软土复合固化剂配方 | 第58-88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4.2.1 土样及腐殖酸 | 第58-59页 |
4.2.2 水泥及矿物掺和料 | 第59页 |
4.2.3 添加剂 | 第59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9-64页 |
4.3.1 试样制备及养护 | 第59-61页 |
4.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61-62页 |
4.3.3 单掺试验 | 第62-63页 |
4.3.4 响应面法 | 第63-64页 |
4.4 固相试验研究 | 第64-68页 |
4.4.1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4.4.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第66-67页 |
4.4.4 配方的优化组合 | 第67-68页 |
4.5 液相试验研究 | 第68-73页 |
4.5.1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4.5.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 第70-72页 |
4.5.4 配方的优化组合 | 第72-73页 |
4.6 不同有机质含量软土的固化剂最优配方 | 第73-85页 |
4.6.1 试验设计 | 第73-74页 |
4.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7页 |
4.6.3 水泥和固化剂最优配方 | 第77-84页 |
4.6.4 水泥和固化剂最优配方时28天强度值 | 第84-85页 |
4.6.5 固化剂GX08经济适用性 | 第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5章 固化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 第88-100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88-89页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9-94页 |
5.3.1 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89-91页 |
5.3.2 水泥掺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5.3.3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4 龄期的影响 | 第93-94页 |
5.4 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4-97页 |
5.5 固化剂GX08的经济适用性分析 | 第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6章 固化土物理特性的研究 | 第100-120页 |
6.1 引言 | 第100页 |
6.2 固化土的重度及含水量试验研究 | 第100-102页 |
6.2.1 不同龄期固化土重度随着固化剂掺入比的变化规律 | 第101-102页 |
6.2.2 不同龄期固化土含水量随着固化剂掺入比的变化规律 | 第102页 |
6.3 固化土的渗透性试验研究 | 第102-112页 |
6.3.1 试验材料 | 第103页 |
6.3.2 渗透试验 | 第103-106页 |
6.3.3 试验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11页 |
6.3.4 两种复合固化土渗透性对比分析 | 第111-112页 |
6.4 两种复合固化土渗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6页 |
6.5 固化机理及应用前景分析 | 第116-11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7章 固化土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 | 第120-150页 |
7.1 引言 | 第120页 |
7.2 基本原理 | 第120-124页 |
7.2.1 损伤理论发展历史 | 第120-121页 |
7.2.2 损伤变量 | 第121-122页 |
7.2.3 应变等价原理 | 第122-123页 |
7.2.4 热力学原理 | 第123-124页 |
7.3 固化土弹塑性损伤模型 | 第124-126页 |
7.4 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固化土弹塑性损伤模型 | 第126-147页 |
7.4.1 试验方法 | 第127-128页 |
7.4.2 固化土损伤机制探讨 | 第128-129页 |
7.4.3 固化土弹塑性损伤模型各参数的确定 | 第129-138页 |
7.4.4 模型各参数与有机质含量,水泥掺量,固化剂掺量的关系及模型的建立 | 第138-146页 |
7.4.5 模型的验证 | 第146-14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7-150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3页 |
8.1 总结 | 第150-152页 |
8.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50-152页 |
8.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2页 |
8.2 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4页 |
附录 | 第164-167页 |
作者简历 | 第167页 |
博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 第168-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