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实验药理学论文

新型抗肿瘤药物及相关诊疗探针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1-30页
    1.1 绪论第11-12页
    1.2 传统抗肿瘤药物第12-17页
        1.2.1 作用机制第12-14页
        1.2.2 苊并吡咯类化合物第14-15页
        1.2.3 萘酰亚胺类化合物第15-17页
    1.3 蛋白酪氨酸激酶第17-21页
        1.3.1 FGFR家族第19页
        1.3.2 VEGFR家族第19-21页
        1.3.3 PDGFR家族第21页
    1.4 新生血管生成第21-22页
        1.4.1 新生血管生成与肿瘤第21页
        1.4.2 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第21-22页
    1.5 荧光探针及应用第22-29页
        1.5.1 荧光探针第23页
        1.5.2 常见的荧光团第23-24页
        1.5.3 菁染料介绍第24-26页
        1.5.4 荧光探针的信号传递机制第26-27页
        1.5.5 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27-29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第29-30页
第2章 苊并吡咯类化合物的生物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40页
        2.3.1 酪氨酸激酶靶点验证及选择性研究第32-33页
        2.3.2 化合物C11在MDA-MB-231细胞中对FGFR1及其信号通路抑制第33页
        2.3.3 化合物C1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运动能力的影响第33-36页
        2.3.4 C11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的评价第36页
        2.3.5 化合物C11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抑制第36-40页
            2.3.5.1 C11抑制HMEC-1细胞中FGFR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第37页
            2.3.5.2 C11对HMEC-1细胞增殖的影响第37-38页
            2.3.5.3 C11抑制HMEC-1细胞迁移第38页
            2.3.5.4 C11抑制HMEC-1细胞管腔形成第38-39页
            2.3.5.5 C11抑制CAM血管生成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页
    2.5 实验部分第40-46页
        2.5.1 药品和试剂第40页
        2.5.2 仪器设备第40-41页
        2.5.3 细胞培养第41-42页
        2.5.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第42页
        2.5.5 酪氨酸激酶筛选方法(ELISA)第42页
        2.5.6 细胞水平酪氨酸激酶及下游蛋白磷酸化抑制实验(Western Blot)第42-43页
        2.5.7 划痕实验第43页
        2.5.8 细胞迁移实验第43页
        2.5.9 基质胶侵袭实验第43页
        2.5.10 明胶酶谱实验第43-44页
        2.5.11 RT-PCR检测MMP2/MMP9的影响第44页
        2.5.12 管腔形成抑制实验第44页
        2.5.13 CAM血管形成实验第44-46页
第3章 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第46-71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设计思想第47页
    3.3 化合物合成路线第47-4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8-58页
        3.4.1 萘酰亚胺衍生物的评价第48-56页
        3.4.2 苊并吡咯衍生物和舒尼替尼衍生物的评价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页
    3.6 实验部分第58-71页
        3.6.1 仪器和试剂第58页
        3.6.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58-69页
        3.6.3 溶解度测试方法和logP计算第69页
        3.6.4 圆二色谱实验第69页
        3.6.5 荧光光谱实验第69-70页
        3.6.6 TopoⅡ抑制实验(kDNA去连环方法)第70页
        3.6.7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第70页
        3.6.8 酪氨酸激酶筛选方法(ELISA)第70页
        3.6.9 细胞迁移实验第70页
        3.6.10 管腔形成抑制实验第70页
        3.6.11 细胞水平激酶及下游蛋白磷酸化抑制(Western Blot)第70-71页
第4章 面向诊疗的N-乙酰转移酶2荧光检测及成像研究第71-92页
    4.1 引言第71-73页
    4.2 设计思想第73-74页
    4.3 化合物合成路线第74-75页
        4.3.1 菁染料母体的合成第74页
        4.3.2 芳胺受体的合成及其乙酰化第74-75页
        4.3.3 探针及其产物的合成第7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5-85页
        4.4.1 化合物光谱性质研究第75-77页
        4.4.2 探针CYPs对NATs的响应及选择性研究第77-78页
        4.4.3 乙酰辅酶A的影响第78-79页
        4.4.4 探针CYP1对NAT2的时间和浓度响应第79-80页
        4.4.5 探针的作用机理验证第80-81页
        4.4.6 探针CYP1在小鼠中的活体成像第81-83页
        4.4.7 探针对肝脏匀浆提取液的响应第83-84页
        4.4.8 利用CYP1对各组织中NAT2活性的考察第84-85页
    4.5 本章小结第85页
    4.6 实验部分第85-92页
        4.6.1 仪器和试剂第85-90页
        4.6.2 光谱测定方法第90页
        4.6.3 NAT活性的测定方法第90页
        4.6.4 HPLC机理验证方法第90-91页
        4.6.5 组织中NAT2活性测试方法第91页
        4.6.6 小鼠中内源性NAT2活体成像方法第91-92页
第5章 结论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3页
论文创新点第103-10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录 (部分典型波谱)第106-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氧杂蒽和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铜催化的吲哚官能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