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可变车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可变车道优化设计问题及其分析 | 第16-23页 |
2.1 可变车道优化设计问题 | 第16页 |
2.2 可变车道设置的利弊与设置条件 | 第16-18页 |
2.2.1 可变车道的优点 | 第17页 |
2.2.2 可变车道的缺点 | 第17-18页 |
2.2.3 设置可变车道的基本条件 | 第18页 |
2.3 可变车道设置下的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分析 | 第18-20页 |
2.3.1 城市交通网络用户均衡 | 第19页 |
2.3.2 可变车道设置对出行流量分布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 构建可变车道优化模型主要因素 | 第20-23页 |
2.4.1 早、晚高峰交通需求描述 | 第20-21页 |
2.4.2 可变车道的成本分析 | 第21-23页 |
3 可变车道设置的双层规划模型 | 第23-26页 |
3.1 符号定义 | 第23-24页 |
3.2 可变车道一主二从双层规划模型 | 第24-26页 |
4 可变车道双层规划模型算法设计 | 第26-34页 |
4.1 基于遗传算法的可变车道优化设计求解算法 | 第26-28页 |
4.1.1 编码方案 | 第26页 |
4.1.2 适应度函数 | 第26-27页 |
4.1.3 选择机制 | 第27页 |
4.1.4 交叉法则 | 第27-28页 |
4.1.5 变异机制 | 第28页 |
4.2 用户均衡的求解算法 | 第28-32页 |
4.2.1 可变车道设置下的交通配流 | 第29-30页 |
4.2.2 交通配流的Frank-Wolfe算法 | 第30-32页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可变车道优化设计求解框架 | 第32-34页 |
5 算例分析 | 第34-57页 |
5.1 算例构建 | 第34-38页 |
5.2 算例的求解 | 第38-53页 |
5.2.1 不设置可变车道 | 第38页 |
5.2.2 按双向路段流量比例设置可变车道 | 第38-44页 |
5.2.3 采用双层规划分别设置早、晚高峰的可变车道 | 第44-49页 |
5.2.4 一主二从双层规划模型设置可变车道 | 第49-53页 |
5.3 方法有效性与求解效率分析 | 第53-57页 |
5.3.1 优化方法有效性分析 | 第53-55页 |
5.3.2 算法求解效率分析 | 第55-5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