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火灾 | 第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研究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火灾后混凝土结构检测方法研究及比较 | 第14-34页 |
2.1 引言 | 第14-15页 |
2.2 检测方法及其原理研究 | 第15-29页 |
2.2.1 公式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834) | 第15-16页 |
2.2.2 物质燃点法 | 第16-18页 |
2.2.3 表观检查法 | 第18-19页 |
2.2.4 判定火灾温度法 | 第19-20页 |
2.2.5 回弹法(改进) | 第20-22页 |
2.2.6 中性化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2.7 取芯法(小尺寸芯样法) | 第22-23页 |
2.2.8 微观分析法 | 第23-24页 |
2.2.9 恒温恒压钻入法 | 第24页 |
2.2.10 超声波法 | 第24-26页 |
2.2.11 颜色分析法 | 第26-27页 |
2.2.12 刚度损伤检测法 | 第27-28页 |
2.2.13 烧失量法 | 第28页 |
2.2.14 红外热像法 | 第28-29页 |
2.3 检测方法实用性研究 | 第29-32页 |
2.3.1 公式法 | 第29页 |
2.3.2 物质燃点法 | 第29页 |
2.3.3 表观检查法 | 第29-30页 |
2.3.4 回弹法(改进) | 第30页 |
2.3.5 中性化深度测试法 | 第30-31页 |
2.3.6 小尺寸芯样法(取芯法) | 第31页 |
2.3.7 恒温恒速冲击法 | 第31页 |
2.3.8 微观分析法 | 第31页 |
2.3.9 超声波法 | 第31-32页 |
2.3.10 颜色分析法 | 第32页 |
2.3.11 烧失量法 | 第32页 |
2.3.12 红外热像法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剩余承载力计算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受火混凝土结构极限状态及剩余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34-35页 |
3.2.1 受火混凝土结构极限状态 | 第34-35页 |
3.2.2 受热混凝土剩余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35页 |
3.3 受火混凝土承载力 | 第35-41页 |
3.3.1 受火构件截面特征参数计算 | 第35-37页 |
3.3.2 单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37-39页 |
3.3.3 双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39-40页 |
3.3.4 矩形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第40-41页 |
3.4 受火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 第41-44页 |
3.4.1 矩形截面轴心受压柱 | 第41-42页 |
3.4.2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柱 | 第42-44页 |
4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与鉴定 | 第44-54页 |
4.1 火灾后建筑物评估程序 | 第44-45页 |
4.2 判定火灾温度 | 第45-48页 |
4.2.1 现场调查 | 第45-46页 |
4.2.2 判定火灾温度 | 第46-48页 |
4.3 受火混凝土组成性能检测 | 第48-49页 |
4.3.1 检测混凝土强度 | 第48页 |
4.3.2 钢筋强度测试 | 第48-49页 |
4.3.3 混凝土构件变形测量和结构性能测试 | 第49页 |
4.4 计算受火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剩余承载力 | 第49-50页 |
4.5 火灾后结构受损程度鉴定 | 第50-53页 |
4.5.1 火灾后结构损伤程度的分析依据 | 第50页 |
4.5.2 评定火灾后结构损伤等级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某商场火灾后鉴定及评估 | 第54-7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4页 |
5.2 检测内容 | 第54-55页 |
5.3 检测标准及依据 | 第55页 |
5.3.1 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范 | 第55页 |
5.3.2 参考资料 | 第55页 |
5.4 主要检测仪器 | 第55-56页 |
5.5 检测结果 | 第56-66页 |
5.5.1 火灾基本情况调查 | 第56页 |
5.5.2 火灾损伤情况初步调查 | 第56-58页 |
5.5.3 构件节点状况、变形及构件表面损伤厚度检测 | 第58-60页 |
5.5.4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 第60-64页 |
5.5.5 受损构件的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 第64-65页 |
5.5.6 结构结构承载力验算 | 第65页 |
5.5.7 上部结构安全性评定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与建议 | 第66-70页 |
5.6.1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5.6.2 建议 | 第66-70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