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0. 前言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现有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 女性就业歧视理论综述 | 第17-22页 |
| ·女性就业歧视的基本理念 | 第17-20页 |
| ·国际劳工公约关于就业歧视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就业歧视的基本形式与不属于歧视的范围 | 第18-19页 |
| ·我国法律、学者关于就业歧视的界定 | 第19-20页 |
| ·女性就业歧视的危害 | 第20-22页 |
| 2. 相关国家和地区禁止女性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研究借鉴 | 第22-30页 |
| ·消除针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国际标准 | 第22-23页 |
| ·美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 | 第23-24页 |
| ·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规定 | 第23-24页 |
| ·成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 | 第24页 |
| ·英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 | 第24-25页 |
| ·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规定 | 第24-25页 |
| ·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 第25页 |
| ·其他国家和地区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 | 第25-27页 |
| ·研究和借鉴 | 第27-30页 |
| ·保护范围广 | 第27页 |
| ·明确禁止歧视范围 | 第27-28页 |
| ·法律补救方法 | 第28页 |
| ·执行机制 | 第28-30页 |
| 3. 我国女性遭遇就业歧视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 ·我国禁止女性就业歧视的立法现状 | 第30-34页 |
| ·宪法 | 第30页 |
| ·相关法律法规 | 第30-32页 |
| ·具有发展意义的法律 | 第32-34页 |
|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立法检讨 | 第34-36页 |
|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 第34页 |
| ·对就业歧视范围界定过窄 | 第34页 |
| ·对女性就业歧视的救济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 | 第34-36页 |
| ·缺乏合理的反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 | 第36页 |
| ·保障监察制度不完善 | 第36页 |
| ·女性遭遇就业歧视的经济因素 | 第36-37页 |
|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 第37页 |
| ·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目标的变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 第37页 |
| ·女性遭遇就业歧视的社会文化因素 | 第37-38页 |
|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 第38页 |
| ·女性特殊生理的因素 | 第38-40页 |
| 4.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0-50页 |
| ·健立健全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 第40-43页 |
| ·制定单行的《反就业歧视法》,对"就业歧视"进行科学界定 | 第40-41页 |
| ·完善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制度 | 第41-43页 |
| ·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建立反就业歧视诉讼制度 | 第43-45页 |
| ·在法律中对对举证责任合理分配 | 第43-44页 |
| ·明确歧视者的法律责任、增设响应的处罚形式 | 第44-45页 |
| ·建立专门机构维护和监督女性平等就业 | 第45-46页 |
| ·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加大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保护力度 | 第45页 |
| ·加强劳动监察制度,为受害者提供行政救济 | 第45-46页 |
| ·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立法 | 第46-50页 |
| ·加强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职能,深化就业中男女平等的意识 | 第46-47页 |
| ·制定并实施扶助女性的教育政策 | 第47-48页 |
|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 | 第48页 |
| ·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缓解女性由于角色冲突而增加的负担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