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0. 前言 | 第11-17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15-17页 |
| 1. 职业卫生概述 | 第17-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 ·职业卫生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职业卫生的法律特征 | 第19-21页 |
| ·以劳动者的物质性人身权为保护对象 | 第19-20页 |
| ·保护劳动过程中的健康权益 | 第20页 |
| ·职业卫生涉及领域具有广泛性 | 第20-21页 |
| ·职业卫生的法理基础 | 第21-26页 |
| ·职业卫生与健康权 | 第21-22页 |
| ·职业卫生与生命权 | 第22-24页 |
| ·职业卫生与劳动权 | 第24-25页 |
| ·职业卫生与人权 | 第25-26页 |
| ·职业卫生的法律渊源 | 第26-29页 |
| 2. 劳动者职业卫生现状考察——以职业病为中心的审视 | 第29-36页 |
| ·劳动者职业病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 ·职业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6页 |
| ·用人单位逃避职业健康体检义务 | 第31-32页 |
| ·职业病危害因素扩散 | 第32-34页 |
| ·政府监管力度薄弱 | 第34-36页 |
| 3. 我国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分析 | 第36-46页 |
| ·职业卫生救济主体 | 第36-37页 |
| ·职业卫生救济法律依据 | 第37-38页 |
| ·司法实务 | 第38-46页 |
| ·工伤认定和索赔程序 | 第38-41页 |
| ·职业病鉴定举证责任 | 第41-43页 |
| ·工伤保险认定范围 | 第43-46页 |
| 4. 国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选择 | 第46-57页 |
| ·国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选择的域外实践 | 第46-50页 |
| ·选择模式 | 第46-47页 |
| ·免除模式 | 第47-49页 |
| ·相加模式 | 第49-50页 |
| ·补充模式 | 第50页 |
| ·美国、日本职业卫生权益模式微观分析 | 第50-54页 |
| ·国内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比较分析 | 第54-57页 |
| ·保险机制的差别 | 第54-55页 |
| ·工会职能的完善 | 第55-57页 |
| 5. 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体制的构建 | 第57-64页 |
| ·健全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法律体系 | 第57-60页 |
| ·补充模式是职业卫生权益救济的最佳选择 | 第57-58页 |
| ·适当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 第58-60页 |
| ·规范职业卫生救济制度法律程序 | 第60-62页 |
| ·取消强制劳动仲裁制度 | 第60页 |
| ·设立专门劳动法庭 | 第60-61页 |
| ·完善三方机制 | 第61-62页 |
| ·加大对职业卫生救济的监察力度 | 第62-64页 |
| ·合理配置职业卫生监察权限 | 第62-63页 |
| ·建设独立统一的劳动执法队伍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后记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