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9页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第10-13页
     ·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第10-11页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第11-12页
     ·当前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第12-13页
   ·软件重点实验室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第13-16页
     ·依托实验室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思路的提出及发展第13-14页
     ·软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任务与目标第14页
     ·软件重点实验室具有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独特优势第14-16页
   ·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第16-18页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适应发展的必然第16-17页
     ·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第17-18页
   ·课题来源、研究目标及创新点第18-19页
     ·课题来源第18页
     ·研究目标第18页
     ·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软件重点实验室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第19-24页
   ·国内外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现状第19-20页
   ·我国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第20-22页
   ·针对不足之处所应采取的对策第22-24页
第三章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第24-43页
   ·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探讨及应用第24-27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第24-25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PIT-SRT”模式中的应用第25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第25-26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PIT-SRT”模式中的应用第26-27页
   ·非合作性学习现象的研究第27-37页
     ·非合作性学习的概念第27页
     ·非合作性学习的类型第27-28页
     ·非合作性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原因第28-33页
     ·防止学生非合作性学习心理形成的对策第33-35页
     ·非合作性学习现象研究成果在“PIT-SRT”模式中的应用第35-37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体系结构第37-43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组成要素第37-39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体系结构第39-43页
第四章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探索与实践第43-55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第43-44页
   ·实践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第44-46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团队建设第46-47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计划第47页
   ·“PIT-SRT”人才培养过程第47-50页
     ·前期面试与评测第49页
     ·预备团队培养(一层次)第49页
     ·实训任务考核第49-50页
     ·项目团队培养(二层次)第50页
     ·鉴定与推荐第50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及成效第50-53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第50-52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第52-53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第53页
   ·“PIT-SRT”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系统第53-55页
第五章 辅助管理系统(CMI)的设计第55-70页
   ·功能需求分析第55-67页
     ·系统角色划分第55-56页
     ·学生子系统第56-61页
       ·个人信息管理第56-57页
       ·项目信息管理第57-58页
       ·访问资源库第58-59页
       ·访问知识库第59-60页
       ·评价管理第60-61页
     ·教师子系统第61-64页
       ·个人信息管理第61页
       ·项目信息管理第61页
       ·访问资源库第61-62页
       ·访问知识库第62-63页
       ·评价管理第63-64页
     ·一般管理员子系统第64-66页
       ·用户信息管理第64页
       ·日常工作管理第64-65页
       ·信息发布管理第65页
       ·资源库管理第65-66页
       ·评价管理第66页
     ·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第66-67页
       ·系统信息设置第67页
       ·分配管理员第67页
       ·日志管理第67页
       ·数据备份与还原第67页
     ·其他功能模块第67页
   ·开发环境与软件技术第67-68页
   ·数据库设计第68-70页
     ·E-R 图示例第68-69页
     ·数据表设计第69页
     ·存储过程第69-70页
第六章 辅助管理系统(CMI)的实现及运行效果第70-79页
   ·系统各层的具体实现第70-74页
     ·DBUtility 层第70-71页
     ·DAL 层第71页
     ·Model 层第71-72页
     ·Common 层第72页
     ·BLL 层第72页
     ·WEB 层第72-74页
   ·系统主要模块的运行效果第74-79页
     ·系统登录界面第74-75页
     ·学生用户界面第75页
     ·教师用户页面第75-76页
     ·一般管理员用户界面第76页
     ·系统管理员用户界面第76页
     ·查看项目资料页面第76-77页
     ·资源检索页面第77页
     ·访问知识库界面第77-78页
     ·评价学生第78页
     ·查看评价第78-79页
第七章 成果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85页
该课题支撑项目第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85页
其它个人参与并完成的项目第85-86页
附录 1 数据表设计第86-95页
附录 2 存储过程示例第95-97页
附录 3 DAL 层实现示例第97-101页
附录 4 Common 层具体实现示例第101-103页
附录 5 BLL 层具体实现示例第103-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