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的来源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外本土建筑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2 国内本土建筑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3 重庆地区山地建筑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3.4 既往研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21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21-24页 |
2 重庆本土建筑创作的背景分析 | 第24-40页 |
2.1 自然生态 | 第24-29页 |
2.1.1 地貌特征 | 第24-26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6-29页 |
2.2 人文生态 | 第29-33页 |
2.2.1 传统巴渝文化特征 | 第30-32页 |
2.2.2 当代重庆的时代特征 | 第32-33页 |
2.3 重庆传统建筑表现特征 | 第33-38页 |
2.3.1 群体布局特征 | 第34-36页 |
2.3.2 单体建筑特征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契合山地的当代重庆建筑场地策略 | 第40-56页 |
3.1 传统建筑接地原则及启示 | 第40-44页 |
3.1.1 传统建筑的接地策略 | 第40-42页 |
3.1.2 传统接地策略启示 | 第42-44页 |
3.2 以多台为主的“筑台”策略 | 第44-45页 |
3.3 适应滨水山地的“架空”策略 | 第45-47页 |
3.4 建筑景观化的“入地”策略 | 第47-48页 |
3.5 化整为零的“山地庭院”策略 | 第48-50页 |
3.6 建筑与交通功能的整合策略 | 第50-53页 |
3.6.1 建筑与车行交通空间的整合 | 第50-51页 |
3.6.2 建筑与人行交通空间的整合 | 第51-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4 应对特殊气候的当代重庆建筑适宜性气候策略 | 第56-70页 |
4.1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及启示 | 第56-59页 |
4.1.1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 | 第56-58页 |
4.1.2 重庆当代建筑的适宜性气候策略的启示 | 第58-59页 |
4.2 注重山地微气候的总体布局策略 | 第59-61页 |
4.2.1 利用水陆风的建筑布局 | 第59-60页 |
4.2.2 利用地形风的建筑布局 | 第60-61页 |
4.3 以隔热为主的形态设计策略 | 第61-65页 |
4.3.1 以隔热策略为侧重点的思辨 | 第61页 |
4.3.2 建筑形态的自遮阳设计 | 第61-63页 |
4.3.3 立体绿化的隔热设计 | 第63-65页 |
4.4 利于通风的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65-68页 |
4.4.1 以通风策略为侧重点的思辨 | 第65-66页 |
4.4.2 利于通风的“分层天井”设计 | 第66-67页 |
4.4.3 利于通风的“现代抱厅”设计 | 第67-68页 |
4.4.4 利于通风的“中介空间”设计 | 第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回归本土文化的当代重庆建筑建造策略 | 第70-82页 |
5.1 传统建筑对地域文化表达与启示 | 第70-71页 |
5.2 “地域心理”审美主导的造型策略 | 第71-75页 |
5.2.1 影射山水环境的象征表达 | 第71-73页 |
5.2.2 隐喻自然元素的抽象表达 | 第73页 |
5.2.3 唤起集体记忆共鸣的隐喻表达 | 第73-74页 |
5.2.4 对民俗意念及图腾的物化表达 | 第74-75页 |
5.3 建筑空间的传承策略 | 第75-77页 |
5.3.1 对传统空间组织模式的因借 | 第75-77页 |
5.3.2 对传统细部空间形态的移植 | 第77页 |
5.4 适宜技术的应用策略 | 第77-80页 |
5.4.1 传统技术的当代创新 | 第78页 |
5.4.2 当代技术的批判吸收 | 第78-80页 |
5.5 本土材料的更新策略 | 第80-81页 |
5.5.1 本土材料的异化使用 | 第80-81页 |
5.5.2 当代材料的置换表达 | 第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实践解读——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艺术馆设计 | 第82-92页 |
6.1 项目背景解读 | 第82-83页 |
6.2 场地策略解读 | 第83-84页 |
6.2.1 用地现状 | 第83页 |
6.2.2 利用地形高差的场地设计策略 | 第83-84页 |
6.3 气候策略解读 | 第84-88页 |
6.3.1 微气候环境 | 第84-85页 |
6.3.2 利于隔热、通风的形态设计策略 | 第85-88页 |
6.4 文化策略解读 | 第88-90页 |
6.4.1 呼应具体环境的建筑造型策略 | 第88页 |
6.4.2 乡土文化的隐喻表达 | 第88-89页 |
6.4.3 建筑细部表达 | 第89-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7 结语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 第100-101页 |
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
B 《重庆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艺术馆设计方案》文本及施工图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