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以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1 气候变化对湿地产生威胁 | 第8页 |
1.1.2 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 第8-9页 |
1.1.3 社会对湿地认识的深入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1 城市化对湿地的破坏 | 第9-10页 |
1.2.2 湿地资源缺乏合理利用 | 第10页 |
1.2.3 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2.4 湿地利用的新思路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4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7 论文的创新 | 第15-16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 第17-21页 |
2.1 湿地 | 第17-19页 |
2.1.1 湿地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湿地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3 湿地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城市湿地公园 | 第19-21页 |
2.2.1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 第19-21页 |
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 第21-26页 |
3.1 湿地景观概述 | 第21-23页 |
3.1.1 景观的定义 | 第21页 |
3.1.2 湿地景观的定义 | 第21页 |
3.1.3 湿地景观构景要素 | 第21-22页 |
3.1.4 湿地景观特征 | 第22-23页 |
3.2 湿地景观营造方法 | 第23-26页 |
3.2.1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 第23页 |
3.2.2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 | 第23-24页 |
3.2.3 湿地水体景观营造 | 第24页 |
3.2.4 游步道设计 | 第24-25页 |
3.2.5 护岸设计 | 第25页 |
3.2.6 景观辅助设施 | 第25-26页 |
4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29页 |
4.1 湿地景观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第26页 |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 | 第26页 |
4.3 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 | 第26-27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27页 |
4.3.2 层次分析法 | 第27页 |
4.4 构建评价体系模型 | 第27-29页 |
4.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7页 |
4.4.2 建立体系层次结构 | 第27-28页 |
4.4.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第28页 |
4.4.4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28-29页 |
5 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景观评价研究 | 第29-41页 |
5.1 唐山市自然条件 | 第29页 |
5.2 南湖湿地公园概况 | 第29-32页 |
5.2.1 湿地公园自然环境概况 | 第29-30页 |
5.2.2 湿地公园土壤状况 | 第30-31页 |
5.2.3 湿地公园植被状况 | 第31页 |
5.2.4 湿地公园的水环境 | 第31-32页 |
5.3 南湖湿地公园景观综合评价 | 第32-41页 |
5.3.1 建立景观评价模型 | 第32-35页 |
5.3.2 调查内容 | 第35-39页 |
5.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6 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 第41-45页 |
6.1 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6.1.1 湿地植物 | 第41-42页 |
6.1.2 湿地水体 | 第42页 |
6.1.3 岸线景观 | 第42-43页 |
6.1.4 基础设施 | 第43页 |
6.2 对策与建议 | 第43-45页 |
6.2.1 加强湿地公园水资源的管理 | 第43-44页 |
6.2.2 加强湿地公园植被的管理 | 第44页 |
6.2.3 突出湿地特色,发掘人文景观 | 第44页 |
6.2.4 强化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 | 第44-45页 |
7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1 评价因子赋值及解释 | 第48-50页 |
附录 2 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景观质量群众调查表 | 第50-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