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船用螺旋桨的加工现状 | 第10-11页 |
1.3 自由曲面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1-13页 |
1.3.1 自由曲面数控加工自动编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我国的数控自动编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2-13页 |
1.4 砂带磨削技术简介 | 第13-15页 |
1.4.1 砂带磨削的过程 | 第13-14页 |
1.4.2 砂带磨削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1.5 船用螺旋桨四坐标数控砂带磨削加工的可行性研究 | 第15页 |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系统开发平台简介及总体规划 | 第17-27页 |
2.1 常用 CAD/CAM 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 第17-18页 |
2.2 UG 二次开发工具功能简介 | 第18-20页 |
2.3 UG 的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2.3.1 UG 的几何模型类型 | 第20-21页 |
2.3.2 UF 中的数据结构标识 | 第21-22页 |
2.3.3 UG 系统中对象的基本概念及区别 | 第22-23页 |
2.3.4 UG 固定的目录及其存放的内容 | 第23页 |
2.3.5 用户入口 | 第23页 |
2.4 船用螺旋桨四坐标数控砂带磨削自动编程系统的总体规划 | 第23-26页 |
2.4.1 系统技术路线规划 | 第23-24页 |
2.4.2 功能设计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船用螺旋桨四坐标砂带磨削刀具轨迹的生成与研究 | 第27-45页 |
3.1 船用整体螺旋桨结构特征分析 | 第27页 |
3.2 龙门式四坐标数控砂带磨床结构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3.3 数控系统刀具轨迹生成方法的研究 | 第29-33页 |
3.3.1 与刀具轨迹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3.3.2 砂带磨削刀具轨迹计算过程 | 第30页 |
3.3.3 砂带磨削刀具轨迹生成方法的选择 | 第30-33页 |
3.4 走刀方式确定及加工行距和走刀步长的计算 | 第33-36页 |
3.4.1 走刀方式的确定 | 第33-34页 |
3.4.2 走刀行距的确定 | 第34-35页 |
3.4.3 走刀步长的确定 | 第35-36页 |
3.5 刀位点和刀轴矢量的确定 | 第36-38页 |
3.5.1 刀位点计算 | 第36页 |
3.5.2 刀轴矢量的确定 | 第36-38页 |
3.6 接触轮的参数选择 | 第38-39页 |
3.7 刀位点数据的获取 | 第39-4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船用螺旋桨四坐标砂带磨床的后置处理 | 第45-57页 |
4.1 后置处理的基本概念 | 第45-46页 |
4.2 四坐标螺旋桨叶片砂带磨床后置处理的实现过程 | 第46-47页 |
4.3 龙门式四坐标螺旋桨砂带磨床的运动求解 | 第47-51页 |
4.3.1 龙门式四坐标螺旋桨砂带磨床的运动结构模型 | 第47-48页 |
4.3.2 四坐标螺旋桨叶片砂带磨床各轴的运动变换 | 第48-51页 |
4.4 四坐标数控砂带磨床进给速度控制的研究 | 第51-52页 |
4.5 加工误差分析及补偿方法 | 第52-56页 |
4.5.1 加工误差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4.5.2 加工误差的补偿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系统的具体设计及工程应用论证 | 第57-65页 |
5.1 系统的模块设计 | 第57-58页 |
5.2 部分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58-60页 |
5.2.1 主控部分的功能实现 | 第58-59页 |
5.2.2 原始输入参数界面的实现 | 第59-60页 |
5.3 螺旋桨砂带磨削运动仿真及工程验证 | 第60-64页 |
5.3.1 干涉检查 | 第60页 |
5.3.2 运动仿真 | 第60-61页 |
5.3.3 工程仿真验证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