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斯曼纪录片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 怀斯曼纪录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7-9页 |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 怀斯曼纪录片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怀斯曼创作风格的形成 | 第14-21页 |
(一) 怀斯曼创作风格产生的主体条件 | 第14-17页 |
1. 怀斯曼的创作经历 | 第14-16页 |
2. 怀斯曼纪录片的美学追求 | 第16-17页 |
(二) 怀斯曼创作风格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7-21页 |
1. 纪录片美学风格影响 | 第17-18页 |
2. 社会文化背景 | 第18-21页 |
二、怀斯曼纪录片主题分析——人性的自我关照 | 第21-29页 |
(一) 社会现实的影像书写 | 第22-24页 |
1. 家庭问题 | 第22-23页 |
2. 社会问题 | 第23-24页 |
(二) 真实人性的客观表达 | 第24-26页 |
1. 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 | 第24-25页 |
2. 对人物内心的探究 | 第25-26页 |
(三) 生命的关怀与反思 | 第26-29页 |
1. 对生命的反思 | 第27-28页 |
2. 对命运的直视 | 第28-29页 |
三、怀斯曼纪录片的纪录艺术 | 第29-37页 |
(一) 空间中的思考 | 第29-32页 |
1. 物理空间的符号展示 | 第29-30页 |
2. 情感空间的权利描述 | 第30-32页 |
(二) “直接电影”风格的发扬 | 第32-34页 |
1. 直接电影流派 | 第32-33页 |
2. 旁观的美学 | 第33-34页 |
(三) 隐喻和印象式手法的应用 | 第34-37页 |
1. 隐喻的应用 | 第34-35页 |
2. “印象式”的应用 | 第35-37页 |
四、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 第37-44页 |
(一) 怀斯曼创作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 第37-41页 |
1. 怀斯曼与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 第37-39页 |
2. “传承”之作——《八廓南街十六号》 | 第39-41页 |
(二) 怀斯曼创作模式的美学实践 | 第41-44页 |
1. 个人化表达 | 第41页 |
2. 平民化视角 | 第41-42页 |
3. 人文关怀 | 第42-44页 |
五、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怀斯曼作品目录表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