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导论第16-31页
 一、选题意义第16-17页
 二、研究综述第17-29页
  (一) 国内研究动态第17-23页
  (二) 国外研究动态第23-29页
 三、创新之处第29-31页
第一章 六世班禅的诞生与坐床第31-39页
 第一节 六世班禅的诞生第31-32页
 第二节 巴丹益喜被认定为五世班禅转世灵童的经过第32-36页
 第三节 六世班禅坐床第36-39页
第二章 六世班禅与颇罗鼐家族成员的交往第39-47页
 第一节 五世班禅与颇罗鼐的交往第39-41页
 第二节 颇罗鼐在六世班禅寻访、认定及坐床中的作用第41-43页
 第三节 六世班禅与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交往第43-47页
  一、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安排六世班禅与七世达赖喇嘛拉萨会晤第44-45页
  二、六世班禅在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事件中的表现第45-47页
第三章 六世班禅在八世达赖喇嘛寻访、认定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影响第47-64页
 第一节 六世班禅在七世达赖喇嘛圆寂之际的表现第47-49页
 第二节 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工作开展的政治前提第49-52页
 第三节 六世班禅在八世达赖喇嘛寻访、认定中的决定性作用第52-60页
  一、章嘉国师入藏“主持者”身份的确认第52-53页
  二、六世班禅在八世达赖喇嘛寻访、认定中的决定性作用第53-60页
   (一) 转世灵童寻访与认定的困局第54页
   (二) 六世班禅正式承担认定重任第54-56页
   (三) 六世班禅初步行使否决权第56-57页
   (四) 六世班禅提出决定性结论第57-60页
 第四节 小结第60-64页
第四章 六世班禅对外交往活动解析第64-114页
 第一节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西藏的经济往来诉求第64-71页
  一、乾隆帝对英国的粗浅认识与闭关政策第64-66页
  二、公司商业利益驱动第66-70页
  三、瓦伦·哈斯丁斯上任后面临的困局第70-71页
 第二节 六世班禅与第一次“英不战争”的关系第71-80页
  一、不丹与西藏的关系第71-73页
  二、班禅系统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冲突调解人身份的确立第73-77页
   (一) 四世班禅时期第74-75页
   (二) 五世班禅时期第75-77页
  三、不丹与库奇·比哈尔的冲突第77-79页
  四、第一次“英不战争”第79-80页
 第三节 约翰·斯图尔特版“六世班禅致瓦伦·哈斯丁斯信函”解读第80-88页
  一、目前可见的六世班禅信函的最早版本第80-83页
  二、六世班禅信函三种版本比对第83-85页
  三、六世班禅信函解析第85-88页
 第四节 瓦伦·哈斯丁斯对西藏及六世班禅的认识第88-93页
  一、瓦伦·哈斯丁斯对西藏的认识第88-91页
  二、瓦伦·哈斯丁斯对六世班禅的认识第91-93页
 第五节 乔治·波格尔入藏的个人因素与使命第93-99页
  一、乔治·波格尔生平第93-94页
  二、乔治·波格尔入藏的个人因素第94-97页
  三、乔治·波格尔入藏的使命第97-99页
 第六节 六世班禅与乔治·波格尔的交往第99-111页
  一、六世班禅反对乔治·波格尔入藏第99-100页
  二、政教交锋第100-106页
   (一) 乔治·波格尔入藏之前第101-103页
   (二) 乔治·波格尔在藏之际第103-106页
  三、文化交流第106-111页
 第七节 小结第111-114页
第五章 乾隆帝眼中的六世班禅第114-126页
 第一节 乾隆朝的藏传佛教政策第114-117页
 第二节 乾隆帝个人的藏传佛教信仰第117-121页
 第三节 乾隆帝眼中的六世班禅第121-126页
第六章 乾隆朝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朝觐年班制度第126-142页
 第一节 清代朝觐年班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126-133页
  一、清代朝觐年班制度的形成第126-129页
  二、清代朝觐年班的组织与管理第129-130页
  三、清代朝觐年班制度的衰亡第130-133页
 第二节 乾隆朝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朝觐年班制度第133-142页
  一、年班班次第134-135页
  二、贡道与沿途支应第135-137页
  三、贡品、饩廪、赏赐及朝仪第137-142页
第七章 六世班禅朝觐的过程与影响第142-188页
 第一节 六世班禅朝觐的背景与原因第142-150页
  一、“自愿前来”还是“受邀而至”第142-145页
  二、六世班禅朝觐的背景第145-148页
   (一) 时代背景第145页
   (二) 政策背景第145-148页
  三、六世班禅朝觐的原因第148-150页
   (一) 政教因素第148页
   (二) 经济因素第148-150页
   (三) 安全因素第150页
 第二节 六世班禅朝觐路线考略第150-162页
  一、朝觐路线的制定第150-152页
  二、朝觐路线考略第152-162页
   (一) 日喀则至西宁第153-157页
   (二) 西宁至热河第157-162页
 第三节 六世班禅朝觐的过程第162-173页
  一、双方的准备工作第162-167页
   (一) 清政府方面第162-165页
   (二) 西藏方面第165-167页
  二、热河会晤与祝寿活动第167-170页
  三、北京接待与佛事观瞻第170-172页
  四、六世班禅圆寂第172-173页
 第四节 六世班禅朝觐的影响与意义第173-181页
  一、六世班禅朝觐的影响第173-177页
   (一) 善后事宜的处理第174-176页
    1、清政府方面第174-175页
    2、西藏方面第175-176页
   (二) 七世班禅的认定与坐床第176页
   (三) 廓尔喀战争第176-177页
  二、六世班禅朝觐的意义第177-181页
   (一) 政治意义第178-179页
   (二) 宗教意义第179-180页
   (三) 文化意义第180-181页
 第五节 乾隆帝在六世班禅朝觐接待过程中的“破例”之举第181-188页
  一、乾隆帝学藏语第181-183页
  二、停止“木兰秋狝”、武举考试第183页
  三、赐六世班禅乘御轿第183-184页
  四、六世班禅领旨赏物无需跪接第184-187页
  五、专门修建、改造庙宇第187-188页
第八章 六世班禅相关研究第188-227页
 第一节 六世班禅与天花第188-197页
  一、天花略述第188-189页
  二、天花对乾隆朝清中央政府边政的影响第189-190页
  三、六世班禅与天花的关系第190-194页
   (一) 乾隆朝天花在西藏的流行第190-192页
   (二) 六世班禅与天花的具体接触第192-194页
  四、清士人对六世班禅因天花圆寂的评论第194-196页
  五、由“种痘”对乾隆朝清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思考第196-197页
 第二节 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寺庙研究——以德寿寺、宗镜大昭之庙为中心第197-211页
  一、德寿寺与六世班禅关系考略第197-204页
   (一) 德寿寺基本情况第198-200页
    1、建造时间与重要地位第198-199页
    2、基本布局第199-200页
   (二) 六世班禅与德寿寺的关系第200-203页
    1、乾隆帝与六世班禅在京首晤于德寿寺第200页
    2、清中央政府精心安排德寿寺首晤第200-203页
   (三) 德寿寺现存碑刻遗迹第203-204页
  二、宗镜大昭之庙并非为六世班禅朝觐而建第204-207页
   (一) 开工与落成时间第204-205页
   (二) 基本布局第205-207页
   (三) 建造资金紧张第207页
  三、为六世班禅朝觐专门建造的须弥福寿之庙第207-211页
   (一) 开工与落成时间第208-209页
   (二) 基本布局第209-210页
   (三) 建造工期紧张第210-211页
 第三节 《热河日记》中的六世班禅形象第211-218页
  一、乾隆朝士大夫意识中的六世班禅第212-215页
  二、朝鲜学者朴趾源眼中的六世班禅第215-216页
  三、儒家“辟佛”传统及其对藏传佛教的“妖魔化”认识第216-218页
 第四节 六世班禅与达天通理之晤第218-223页
  一、达天通理生平第218-220页
  二、相关史籍对此次会晤的记载第220-221页
  三、事件还原与分析第221-223页
 第五节 评英国学者Kate Teltscher的《The High Road to China》第223-227页
  一、可取之处第224-226页
  二、不妥之处第226-227页
结论与余论第227-231页
后记第231-232页
附录第232-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51-252页

论文共2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汉魏晋属国制度研究
下一篇: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