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顺治至雍正(1644~1735年)论文

清初东渡明遗民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28页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第11-18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8-25页
 三、写作思路与目的第25页
 四、创新及不足第25-28页
第一章 遗民现象的产生及其观念的发展第28-42页
 第一节 “遗民”语义的演进第28-31页
  一、“遗民”的涵义第28-29页
  二、“遗、逸”之辨第29-31页
 第二节 遗民意识的成熟及群体的产生第31-39页
  一、遗民现象的初见第31-32页
  二、遗民观念的发展第32-36页
  三、遗民群体的产生第36-39页
 第三节 遗民情感在明末士人中的流露第39-42页
第二章 明清易代与中日关系的变化第42-72页
 第一节 明清更替与东亚变局第45-58页
  一、明代中日关系的构建及其变化第45-48页
  二、女真(满)族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第48-54页
  三、女真(满)族的日本认知及其影响第54-58页
 第二节 清前期中日关系的走向第58-72页
  一、日本对中国时局的关注第66-68页
  二、日本对清朝态度的渐变第68-72页
第三章 东渡明遗民的构成与赴日条件第72-80页
 第一节 东渡明遗民的构成第72-74页
 第二节 明遗民东渡的条件第74-80页
  一、中日海上交通的成熟第74-77页
  二、明末东渡海路的重启第77-78页
  三、明侨民的关怀与扶助第78-80页
第四章 明遗民东渡的分期与主要活动第80-99页
 第一节 前期(初澜)第81-85页
  一、时局大势背景第81-82页
  二、中日交通动向第82-83页
  三、东渡遗民活动第83-85页
 第二节 中期(大潮)第85-91页
  一、时局大势背景第85-87页
  二、中日交通动向第87页
  三、东渡遗民活动第87-91页
 第三节 后期(尾声)第91-99页
  一、时局大势背景第92-93页
  二、中日交通动向第93-94页
  三、东渡遗民活动第94-99页
第五章 东渡明遗民之个案考察第99-126页
 第一节 “畸儒”——朱舜水第99-115页
 第二节 文武全才——陈元赟第115-118页
 第三节 弘法禅僧——隐元第118-126页
第六章 东渡明遗民的历史贡献第126-140页
 第一节 儒学政治第126-130页
 第二节 佛教禅宗第130-133页
 第三节 书画艺术第133-135页
  一、绘画第133-134页
  二、书法篆刻第134-135页
 第四节 医药武术第135-140页
  一、医药学第135-138页
  二、武术技艺第138-140页
第七章 分析与结论第140-149页
 第一节 “华夷”异变视野下的明遗民解读第140-146页
  一、十七世纪中日“华夷”之辨及其实质第140-144页
  二、明遗民价值辨析第144-146页
 第二节 东渡明遗民的时代意义及启示第146-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70页
附录第170-1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0-182页
后记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研究
下一篇:明代辽东卫所军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