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

两汉魏晋属国制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绪论第14-34页
 一、研究意义第14页
 二、“属国”概念的界定第14-17页
 三、研究概况及问题第17-31页
  (一) 综合性论著第17-18页
  (二) 专门性著作第18-20页
  (三) 相关论文第20-30页
  (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第31页
 五、本文侧重点与内容框架第31-34页
第一章 属国制度相关问题述论第34-66页
 一、属邦第34-43页
  (一) 出土文物中有关“属邦”的资料第34-37页
  (二) 属邦设置的历史背景与时间第37-38页
  (三) 秦设置的属邦第38-39页
  (四) 秦属邦的待遇第39-40页
  (五) 属邦律第40-43页
 二、典属国第43-48页
  (一) 典属国的设置时间第43-44页
  (二) 史书记载的典属国任职者第44-45页
  (三) 典属国与大鸿胪第45-48页
 三、属国的管理系统第48-52页
  (一) 属国都尉第48-50页
  (二) 属国丞第50-51页
  (三) 属国候第51页
  (四) 属国千人第51-52页
  (五) 九译令第52页
 四、属国兵第52-54页
 五、西汉属国的设置时间第54-58页
  (一) 相关史料记载第54-55页
  (二) 学术界关于汉代属国制度设置时间的不同观点第55-56页
  (三) “复增属国”与西汉属国始设时间第56-58页
 六、西汉“复增属国”的数目第58-66页
  (一) 西汉武帝“复增属国”的相关史料分析第58-59页
  (二) 学界对于西汉“复增属国”数目的不同观点第59-61页
  (三) 关于“五属国”第61-66页
第二章 西汉设置的属国第66-84页
 一、安定属国(又称北地属国或三水属国)第66-68页
 二、西河属国第68-69页
 三、上郡属国第69-70页
 四、五原属国第70-71页
 五、天水属国(又称陇西属国)第71-74页
 六、金城属国第74-77页
 七、张掖属国第77-81页
 附表1、西汉属国的大致情况第81-82页
 附图1、西汉时期属国大致地理图第82-84页
第三章 东汉设置的属国第84-115页
 一、安定属国第84-86页
 二、西河属国第86-87页
 三、上郡属国第87页
 四、张掖属国第87-91页
 五、张掖居延属国第91-92页
 六、酒泉属国第92-93页
 七、辽东属国第93-97页
 八、广汉属国第97-99页
 九、蜀郡属国第99-101页
 十、犍为属国第101-104页
 十一、越嶲西部属国第104页
 十二、巴东属国第104-105页
 十三、关于东汉属国设置的几个问题第105-110页
  (一) 关于东汉有无金城属国第105-108页
  (二) 关于“涿郡属国”第108-109页
  (三) 关于“辽西属国”第109-110页
 附表2:东汉属国的大致情况第110-111页
 附图2、东汉时期属国大致地理图第111-115页
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属国第115-127页
 一、辽东属国第115页
 二、广汉属国第115-116页
 三、涪陵属国第116-117页
 四、九真属国第117-118页
 五、日南属国第118-119页
 六、合浦属国第119-120页
 七、关于“丹阳西部属国”第120-122页
 附表3:魏晋属国的大致情况第122-123页
 附图3、三国时期属国大致地理图第123-126页
 附图4、西晋时期属国大致地理图第126-127页
第五章 两汉魏晋属国制度的发展变化过程第127-141页
 一、西汉属国制度的特点第127-130页
 二、东汉属国制度的发展变化第130-136页
  (一) 东汉属国制度建立的背景第130-131页
  (二) 东汉属国制度的发展变化第131-134页
  (三) 比郡属国是属国向郡县化发展的过渡阶段第134-136页
 三、魏晋时期属国制度的郡县化第136-141页
  (一) 魏晋属国制度的特点第136-139页
  (二) 魏晋时期属国制度郡县化原因浅析第139-141页
第六章 属国制度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第141-148页
 一、属国制度的性质第141-142页
 二、历史作用第142-148页
结语第148-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0页
 一、专著第152-154页
 二、论文第154-159页
 三、学位论文第159-1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
下一篇: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