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论文

阿坝州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建筑适应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抢救阿坝州安多藏区建筑文化第14-15页
        1.2.2 在全球化浪潮中增强中华建筑文化基因的生命力第15页
        1.2.3 建立可持续发展建筑观第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对象第16-19页
        1.4.1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研究目标第19-20页
    1.6 研究方法第20页
    1.7 课题的创新性第20-21页
    1.8 论文框架第21页
第2章 建筑适应性理论第21-31页
    2.1 适应性的提出第22-26页
        2.1.1 适应的基本释义第22-23页
        2.1.2 从生物适应到文化适应第23-24页
        2.1.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适应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观第24-26页
    2.2 建筑适应性概念提出第26-28页
        2.2.1 普遍性与相对性第27页
        2.2.2 集群性第27页
        2.2.3 互动性第27页
        2.2.4 时态性与时段性第27-28页
    2.3 建筑适应性机制第28-31页
        2.3.1 建筑适应性要素第28-29页
        2.3.2 建筑适应性的运转动力第29-31页
        2.3.3 两种作用方式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页
第3章 阿坝州安多藏族聚落与民居适应性环境背景第31-42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32-35页
        3.1.1 地理特征第32-34页
        3.1.2 自然资源第34-35页
        3.1.3 小结第35页
    3.2 经济技术概况第35-37页
        3.2.1 畜牧业第35-36页
        3.2.2 农业第36页
        3.2.3 林业第36-37页
        3.2.4 小结第37页
    3.3 社会人文概况第37-41页
        3.3.1 历史沿革第37-38页
        3.3.2 宗教信仰第38-40页
        3.3.3 生活习俗第40页
        3.3.4 小结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阿坝州安多藏区聚落与民居适应性第42-121页
    4.1 高原畜牧区第43-63页
        4.1.1 高原畜牧区环境第44-46页
        4.1.2 高原畜牧区民居第46-56页
            4.1.2.1 帐篷民居第46-52页
            4.1.2.2 冬居点简易宅院第52-54页
            4.1.2.3 牧民新村第54-56页
        4.1.3 高原畜牧区民居适应性第56-63页
            4.1.3.1 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第56-59页
            4.1.3.2 社会文化下的适应性第59-61页
            4.1.3.3 经济技术下的适应性第61-62页
            4.1.3.4 小结第62-63页
    4.2 山原半农半牧区第63-85页
        4.2.1 山原半农半牧区环境第64-67页
        4.2.2 山原半农半牧区聚落与民居第67-78页
            4.2.2.1 半农半牧区聚落第67-72页
            4.2.2.2 半农半牧区民居第72-78页
        4.2.3 山原半农半牧区聚落与民居适应性第78-85页
            4.2.3.1 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第78-81页
            4.2.3.2 社会文化下的适应性第81-84页
            4.2.3.3 经济技术下的适应性第84页
            4.2.3.4 小结第84-85页
    4.3 山原农区第85-107页
        4.3.1 山原农区环境第86-89页
        4.3.2 山原农区聚落与民居第89-103页
            4.2.2.1 聚落第89-93页
            4.2.2.2 民居第93-103页
        4.3.3 山原农区聚落与民居适应性第103-107页
            4.3.3.1 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第103-104页
            4.3.3.2 社会文化下的适应性第104-106页
            4.3.3.3 经济技术下的适应性第106-107页
            4.3.3.4 小结第107页
    4.4 高山峡谷林区第107-121页
        4.4.1 高山峡谷林区环境第108-109页
        4.4.2 高山峡谷林区聚落与民居第109-118页
            4.4.2.1 聚落第109-112页
            4.4.2.2 民居第112-118页
        4.4.3 高山峡谷林区聚落与民居适应性第118-121页
            4.4.3.1 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第118-119页
            4.4.3.2 社会文化下的适应性第119-120页
            4.4.3.3 经济技术下的适应性第120页
            4.4.3.4 小结第120-121页
第5章 结论第121-132页
    5.1 应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第121-124页
        5.1.1 气候适应性第122-123页
        5.1.2 材料适应性第123-124页
    5.2 应对社会人文环境的适应性第124-127页
        5.2.1 四川省阿坝州安多藏区的文化二元性第124-126页
        5.2.2 藏族居住文化的传承性——以主室为核心的民居第126-127页
        5.2.3 民居中明确的空间秩序第127页
    5.3 应对经济技术环境的适应性第127-131页
        5.3.1 基于经济模式的建筑功能适应第127-128页
        5.3.2 定居生活模式带来的功能分化第128-129页
        5.3.3 时代背景下的建筑适应性第129-131页
    5.4 结语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近郊区滨水绿道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研究
下一篇:空间生产视角下城中村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机制研究--以成都市鸦雀口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