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的领域、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领域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3.3 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我国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 2.1 失独家庭的概况 | 第15-19页 |
| 2.1.1 失独家庭的界定 | 第15-16页 |
| 2.1.2 中国失独家庭的现状及成因 | 第16-19页 |
| 2.2 我国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的范围和特征 | 第19-22页 |
| 2.2.1 我国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的范围 | 第19-20页 |
| 2.2.2 我国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的特征 | 第20-22页 |
| 3 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22-27页 |
| 3.1 国外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2-24页 |
| 3.1.1 美国 | 第22-23页 |
| 3.1.2 加拿大 | 第23页 |
| 3.1.3 德国 | 第23-24页 |
| 3.2 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 | 第24-27页 |
| 3.2.1 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借鉴 | 第24页 |
| 3.2.2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借鉴 | 第24-26页 |
| 3.2.3 对赡养机构的构建与规制的借鉴 | 第26-27页 |
| 4 我国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 4.1 失独家庭赡养救助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 第27-28页 |
| 4.1.1 家庭养老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第27页 |
| 4.1.2 偏重物质赡养而轻视精神赡养 | 第27-28页 |
| 4.2 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缺乏专门统一的立法 | 第28-29页 |
| 4.3 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具体制度的缺陷 | 第29-33页 |
| 4.3.1 收养制度方面的缺陷 | 第29-30页 |
| 4.3.2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缺陷 | 第30-33页 |
| 5 完善我国失独家庭赡养救助制度的建议 | 第33-43页 |
| 5.1 立法指导思想的调整 | 第33-34页 |
| 5.1.1 强化社会赡养救助的理念 | 第33页 |
| 5.1.2 重视精神赡养领域的立法 | 第33-34页 |
| 5.2 通过专门立法保障失独家庭的权益 | 第34-35页 |
| 5.3 完善相关的具体制度 | 第35-43页 |
| 5.3.1 相关民事制度的完善 | 第35-37页 |
| 5.3.2 社会保障救助制度的完善 | 第37-41页 |
| 5.3.3 社会互助公约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完善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后记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