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读 | 第17-23页 |
1.1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 | 第17-18页 |
1.2 品德教育概念 | 第18-19页 |
1.3 儿童教育理论的解读 | 第19-23页 |
1.3.1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论的解读 | 第19-20页 |
1.3.2 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的解读 | 第20页 |
1.3.3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的解读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2.1 邓州市赵集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 第23-24页 |
2.1.1 调查地点选取 | 第23页 |
2.1.2 赵集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2.2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2.2.1 道德认知不足,行为失范 | 第24页 |
2.2.2 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较差 | 第24-25页 |
2.2.3 性格孤僻,缺乏应有的交往 | 第25-26页 |
2.2.4 自我约束力较弱 | 第26页 |
2.3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2.3.1 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 第26-27页 |
2.3.2 部分教师教育素养有待提高 | 第27-28页 |
2.3.3 学校德育资源极为匮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3.1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29-32页 |
3.1.1 应试教育影响,重智育轻德育 | 第29-30页 |
3.1.2 思品课开展严重不够,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 | 第30-31页 |
3.1.3 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不够,缺乏教育合力。 | 第31-32页 |
3.1.4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 第32页 |
3.2 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32-34页 |
3.2.1 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教育缺位 | 第32-33页 |
3.2.2 隔代教育的弊端凸显 | 第33页 |
3.2.3 多数家庭对于孩子养成教育不够重视 | 第33-34页 |
3.3 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34-37页 |
3.3.1 情感需求的渴望与实际生活中的失落,影响到对正常生活的信心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 | 第34-35页 |
3.3.2 心理状态的波动与消极自卑心态,影响到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第35页 |
3.3.3 消极的人生态度与性格发展受阻,影响到行为的取向与践行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第37-45页 |
4.1 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履行教育主体职责 | 第37-40页 |
4.1.1 明确教育主体职责,发挥学校品德教育主渠道作用 | 第37-38页 |
4.1.2 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热爱、关心留守儿童 | 第38页 |
4.1.3 贴近留守儿童生活实际,重视“生活教育” | 第38-39页 |
4.1.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积极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 第39页 |
4.1.5 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农村教师待遇 | 第39-40页 |
4.2 强化家庭责任意识,发挥亲情教育优势 | 第40-41页 |
4.2.1 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强化家庭责任意识 | 第40页 |
4.2.2 改变双亲外出的方式,合理选择监护人 | 第40-41页 |
4.2.3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 第41页 |
4.3 农村留守儿童要从自身做起,注重提高品德素养 | 第41-45页 |
4.3.1 学会自我调节,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 第41-42页 |
4.3.2 树立自觉意识,提高行为自制能力 | 第42页 |
4.3.3 培养自强精神和自理能力 | 第42-45页 |
结束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