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 | 第12-16页 |
1.1.1 水稻的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研究 | 第12-13页 |
1.1.2 三系法配套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第13-14页 |
1.1.3 两系法配套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第14-16页 |
1.2 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发现与研究 | 第16-22页 |
1.2.1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温敏核不育水稻临界不育温度及不育分子机制研究 | 第18-22页 |
1.2.3.1 温敏核不育水稻临界不育温度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遗传规律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3.3 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子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8页 |
2.2.1 温度处理 | 第23-24页 |
2.2.2 育性鉴定 | 第24页 |
2.2.3 水稻花药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4 RNA的反转录反应 | 第25-26页 |
2.2.5 Real-time PCR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3.1 供试温敏核不育系亲本临界不育温度比较 | 第28页 |
3.2 不同临界不育温度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1代花粉育性分析 | 第28-35页 |
3.2.1 株 1S与不同临界不育温度不育系杂交F1代育性分析 | 第28-30页 |
3.2.2 临界不育温度较低不育系与准S杂交F1代花粉育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3 临界不育温度较低与高不育系杂交F1代花粉育性分析 | 第31-32页 |
3.2.4 临界不育温度较高不育系杂交F1代花粉育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5 临界不育温度较高不育系与安农S-1 杂交F1代花粉育性分析223.2.6 不同临界不育温度不育系正反交F1代花粉育性分析 | 第33-35页 |
3.3 不同临界不育温度不育系杂交F1代UbL40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35-39页 |
3.3.1 RNA质量检测 | 第35页 |
3.3.2 cDNA质量检测 | 第35-36页 |
3.3.3 不同临界不育温度不育系杂交F1代UbL40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25 | 第36-37页 |
3.3.4 不同临界不育温度不育系杂交F1代UbL402基因表达差异分析26 | 第37-38页 |
3.3.5 不同临界不育温度不育系杂交F1代UbL404基因表达差异分析27 | 第38-39页 |
4 结论 | 第39-40页 |
5 讨论 | 第40-43页 |
5.1 温敏不育系育性与UbL40基因的关系 | 第40页 |
5.2 温敏不育系临界不育温度性状遗传 | 第40-42页 |
5.3 温敏不育系的不稳定性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