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高粱论文

矮秆高粱辽杂35号光合特性与物质生产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矮秆高粱群体形态特征第13-14页
        1.2.2 矮秆高粱群体光合特征第14-17页
        1.2.3 矮秆高粱群体微环境特征第17-18页
        1.2.4 矮秆高粱产量构成要素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1 试验设计第20页
        2.1.1 试验地选择及施肥方案第20页
        2.1.2 品种选择第20页
        2.1.3 种植方案第20页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0-22页
        2.2.1 形态指标第20-21页
        2.2.2 高粱群体光合生产特征第21页
        2.2.3 高粱群体微环境因子的测定第21页
        2.2.4 高粱产量和穗部性状的测定第21-22页
    2.3 数据处理第22-23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3-43页
    3.1 辽杂35号高粱形态特征第23-25页
        3.1.1 株高和茎粗第23页
        3.1.2 不同冠层叶片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第23-25页
    3.2 不同密度下辽杂35号光合指标第25-36页
        3.2.1 叶面积指数第25-26页
        3.2.2 群体光照强度和透光率第26页
        3.2.3 光合势第26-27页
        3.2.4 光合速率第27-29页
        3.2.5 气孔导度第29-30页
        3.2.6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第30-32页
        3.2.7 叶绿素相对含量第32-35页
        3.2.8 叶绿素荧光参数第35-36页
    3.3 不同密度下辽杂35号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36-39页
        3.3.1 干物质积累第36-37页
        3.3.2 干物质分配第37-38页
        3.3.3 群体生长率第38-39页
    3.4 高粱田间小气候第39-41页
        3.4.1 二氧化碳浓度第39-40页
        3.4.2 风速第40-41页
    3.5 高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41-43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3-47页
    4.1 结论第43-45页
        4.1.1 矮秆高粱形态特征第43页
        4.1.2 矮秆高粱光合特征第43-44页
        4.1.3 矮秆高粱干物质第44页
        4.1.4 矮秆高粱田间小气候第44页
        4.1.5 矮秆高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44-45页
    4.2 讨论第45-47页
        4.2.1 矮秆高粱光合特性与物质生产第45-46页
        4.2.2 矮秆高粱产量形成特性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源筛选及遗传背景分析
下一篇:不同临界不育温度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1代育性及UbL40基因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