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烟草病虫害论文

烟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诱抗蛋白及其作用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8页
    1.1 烟草炭疽病第13-14页
        1.1.1 烟草炭疽病的症状第13页
        1.1.2 烟草炭疽病的发病条件第13页
        1.1.3 烟草炭疽病的防治方法第13-14页
    1.2 蛋白质类激发子第14-16页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4页
        1.2.2 蛋白质类激发子的分类第14-15页
        1.2.3 蛋白质类激发子的分离纯化第15-16页
    1.3 蛋白质类激发子诱导植物抗病反应的作用分析第16-17页
        1.3.1 激发子诱导植物防御物质合成第16-17页
        1.3.2 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途径第17页
    1.4 蛋白质类激发子的应用前景第17-18页
第二章 烟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诱抗蛋白的分离纯化第18-28页
    2.1 材料第18-19页
        2.1.1 供试烟草第18页
        2.1.2 供试菌株第18页
        2.1.3 供试试剂第18页
        2.1.4 试验培养基第18页
        2.1.5 试验器材第18-19页
    2.2 方法第19-22页
        2.2.1 烟草炭疽菌菌丝的培养第19页
        2.2.2 烟草炭疽菌诱抗蛋白的粗提第19-20页
        2.2.3 烟草炭疽菌诱抗粗蛋白的生物活性测定第20页
        2.2.4 烟草炭疽菌诱抗粗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第20页
        2.2.5 烟草炭疽菌诱抗粗蛋白的纯化第20-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6页
        2.3.1 烟草炭疽菌诱抗蛋白的粗提第22页
        2.3.2 烟草炭疽菌诱抗粗蛋白的生物活性测定第22-23页
        2.3.3 烟草炭疽菌诱抗粗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第23-24页
        2.3.4 烟草炭疽菌诱抗粗蛋白的纯化第24-26页
    2.4 讨论第26-28页
第三章 烟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诱抗蛋白诱抗效果的测定第28-38页
    3.1 材料第28-29页
        3.1.1 供试烟草品种第28页
        3.1.2 供试菌株第28-29页
        3.1.3 试验培养基第29页
        3.1.4 供试仪器第29页
    3.2 方法第29-31页
        3.2.1 诱抗粗蛋白对烟草炭疽病的诱抗效果的测定第29-30页
        3.2.2 诱抗粗蛋白对烟草白粉病的诱抗效果的测定第30页
        3.2.3 诱抗蛋白对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诱抗效果的测定第30-31页
        3.2.4 诱抗纯蛋白对烟草的促生作用第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3.3.1 诱抗粗蛋白对烟草炭疽病诱抗效果的测定第31-33页
        3.3.2 诱抗粗蛋白对烟草白粉病诱抗效果的测定第33页
        3.3.3 诱抗粗蛋白对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诱抗效果的测定第33-35页
        3.3.4 诱抗纯蛋白对烟草的促生作用第35-36页
    3.4 讨论第36-38页
第四章 烟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诱抗蛋白的作用分析第38-44页
    4.1 材料第38页
        4.1.1 供试菌株第38页
        4.1.2 试验培养基第38页
        4.1.3 供试试剂第38页
        4.1.4 供试仪器第38页
    4.2 方法第38-40页
        4.2.1 烟草悬浮细胞的培养和诱导处理第38-39页
        4.2.2 诱抗蛋白诱导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第39页
        4.2.3 诱抗蛋白诱导PRO含量的测定第39页
        4.2.4 烟草悬浮细胞抗性相关基因检测第39-40页
    4.3 结果第40-43页
        4.3.1 诱抗蛋白诱导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第40-42页
        4.3.2 诱抗蛋白诱导PRO活性的测定第42页
        4.3.3 烟草悬浮细胞抗性相关基因检测第42-43页
    4.4 讨论第43-44页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简历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临界不育温度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1代育性及UbL40基因表达研究
下一篇:双氧木脂素A对果蝇钠通道DmNa_v22及蟑螂钠通道BgNa_v1-1a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