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寺:改革开放以来延边佛教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1 国内佛教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4 田野点介绍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选址缘由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延边佛教的发展历程 | 第17-26页 |
2.1 改革开放前延边的佛教历史 | 第17-19页 |
2.1.1 从中国内地流传下来的佛教 | 第17页 |
2.1.2 朝鲜半岛传入的佛教 | 第17-19页 |
2.1.3 佛教与民间信仰 | 第19页 |
2.2 改革开放后延边佛教寺院的发展 | 第19-23页 |
2.2.1 敦化正觉寺 | 第20-21页 |
2.2.2 图们华严寺 | 第21-22页 |
2.2.3. 珲春灵宝寺 | 第22页 |
2.2.4. 延吉新兴佛堂 | 第22-23页 |
2.3 延边佛教的复兴 | 第23-26页 |
2.3.1 延边州佛教活动场所 | 第23-24页 |
2.3.2 延边佛教信众群体的特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汪清普门寺 | 第26-33页 |
3.1 普门寺的基本概况 | 第26-27页 |
3.2 普门寺组织机构 | 第27-28页 |
3.3 普门寺管理制度 | 第28-30页 |
3.4 普门寺宗教活动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普门寺信徒的宗教生活 | 第33-48页 |
4.1 信佛缘由 | 第33-36页 |
4.1.1 社会因素 | 第33-34页 |
4.1.2 家庭因素 | 第34-35页 |
4.1.3 个人因素 | 第35-36页 |
4.2 皈依与修行 | 第36-37页 |
4.3 普门寺信众每日修行状况 | 第37-41页 |
4.4 修行的困惑 | 第41-42页 |
4.5 修行的意义 | 第42-44页 |
4.5.1 调适信众的心理 | 第42-43页 |
4.5.2 规范信众的行为 | 第43-44页 |
4.6 佛教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 第44-48页 |
4.6.1 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44-46页 |
4.6.2 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