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恶臭物质论文

面向恶臭污染控制的城市固废处置基地环境管理研究--以上海老港为例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1 绪论第22-4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2-25页
    1.2 国内外研究和技术应用进展第25-37页
        1.2.1 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标准研究第25-27页
        1.2.2 垃圾处理设施恶臭组分特征识别研究第27-29页
        1.2.3 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污染影响因素研究第29-30页
        1.2.4 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气体控制技术研究第30-32页
        1.2.5 垃圾处理设施周边区域恶臭污染风险识别研究第32-34页
        1.2.6 垃圾处理设施恶臭控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借鉴第34-37页
        1.2.7 垃圾处理设施恶臭研究和技术应用存在问题第37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37-39页
        1.3.1 研究基础第37-38页
        1.3.2 研究内容第38-39页
    1.4 技术路线第39-41页
2 研究区域概况第41-46页
    2.1 研究区域第41-44页
        2.1.1 老港超大型固废处置基地特征第41-42页
        2.1.2 老港固废处置基地恶臭产生环节第42-44页
    2.2 基础资料第44-46页
3 基于环境监测网络的老港固废处置基地臭气污染特征第46-72页
    3.1 数据来源第46页
    3.2 数据分析方法第46-50页
        3.2.1 监测样点第46-49页
        3.2.2 测试项目及评价标准第49-50页
        3.2.3 现场实测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第50页
    3.3 环境空气质量年度变化特征分析第50-54页
        3.3.1 第一阶段(2006~2008年)第50-51页
        3.3.2 第二阶段(2009~2013年)第51-53页
        3.3.3 第三阶段(2014年以后)第53-54页
    3.4 环境空气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第54-58页
        3.4.1 不同点位臭气浓度差异第55-56页
        3.4.2 臭气浓度月度变化第56-58页
    3.5 基地主要恶臭污染源特征识别第58-66页
        3.5.1 臭气浓度分析第58-60页
        3.5.2 恶臭污染源解析第60-64页
        3.5.3 综合评分法识别第64-66页
    3.6 讨论第66-70页
        3.6.1 不同测试方法和指标识别基地恶臭污染特征的差异第66-67页
        3.6.2 常规臭气浓度监测结果与周边公众感知的差异第67-69页
        3.6.3 填埋场作业单元暴露面大小和高度对于恶臭污染的影响第69-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4 面向集运过程的老港固废处置基地恶臭污染控制成效评估第72-94页
    4.1 数据来源第72页
    4.2 技术工艺概况第72-74页
        4.2.1 微生物菌剂第72-73页
        4.2.2 药剂喷洒参数选择第73页
        4.2.3 生产性试验流程第73-74页
    4.3 数据分析方法第74-78页
        4.3.1 监测样点第74-77页
        4.3.2 测试项目第77页
        4.3.3 样品分析方法第77-78页
    4.4 集装箱内恶臭污染变化第78-87页
        4.4.1 臭气浓度变化第78-80页
        4.4.2 VOCs浓度变化第80-87页
    4.5 填埋场作业面表层恶臭污染变化第87-90页
        4.5.1 臭气浓度变化第87页
        4.5.2 VOCs浓度变化第87-90页
    4.6 填埋场厂界恶臭污染变化第90-91页
    4.7 讨论第91-92页
        4.7.1 集装化转运和填埋初期的VOCs浓度及组分差异第91页
        4.7.2 作业面表层的恶臭变化第91-92页
        4.7.3 填埋场场界臭气浓度的关联第92页
    4.8 本章小结第92-94页
5 面向作业过程的老港固废处置基地恶臭污染控制成效评估第94-108页
    5.1 数据来源第94-95页
    5.2 数据分析方法第95-96页
        5.2.1 监测样点和采样方法第95-96页
        5.2.2 测试项目第96页
    5.3 技术工艺概况第96-99页
        5.3.1 恶臭收集装置第96-97页
        5.3.2 恶臭净化装置第97-99页
    5.4 覆膜收集的恶臭气体特征第99-103页
        5.4.1 未抽气情况下恶臭污染变化第99页
        5.4.2 抽气情况下恶臭污染变化第99-103页
    5.5 恶臭气体收集净化效果第103-105页
        5.5.1 膜下恶臭气体净化效果第103-104页
        5.5.2 覆膜下风向环境恶臭污染变化第104-105页
    5.6 讨论第105-106页
        5.6.1 高温氧化燃烧对于填埋作业面恶臭处理的适用性第105-106页
        5.6.2 蓄热式燃烧处理作业面恶臭的费用效益第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6 基于公众社会调查的老港固废处置基地恶臭风险感知和改善意愿评估第108-133页
    6.1 数据来源第109页
    6.2 数据分析方法第109-113页
        6.2.1 恶臭环境风险感知调查第109-110页
        6.2.2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的环境改善支付意愿调查第110-113页
    6.3 基地周边区域恶臭环境风险感知评估分析第113-119页
        6.3.1 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第113-115页
        6.3.2 居民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关注第115-117页
        6.3.3 居民对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的风险感知第117-119页
    6.4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的环境改善支付意愿第119-132页
        6.4.1 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第119-121页
        6.4.2 居民偏好行为特征第121-124页
        6.4.3 环境支付意愿第124-132页
    6.5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7 老港固废处置基地全过程恶臭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机制第133-145页
    7.1 源头减量控制策略第133-135页
    7.2 过程抑制策略第135-139页
    7.3 末端控制策略第139-142页
    7.4 管理体系和风险沟通第142-145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45-149页
    8.1 主要结论第145-147页
    8.2 创新点第147页
    8.3 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赤铁矿晶面依赖的典型环境污染物转化及其环境意义
下一篇:双材料作动与减振结构的拓扑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