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1.1 前言 | 第14-16页 |
1.2 铁循环的环境意义 | 第16-23页 |
1.2.1 铁循环与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 | 第18-20页 |
1.2.2 铁循环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系 | 第20-23页 |
1.3 (氢)氧化铁的地球化学角色 | 第23-34页 |
1.3.1 (氢)氧化铁成矿及相互转化 | 第24-26页 |
1.3.2 (氢)氧化铁溶解过程 | 第26-30页 |
1.3.3 (氢)氧化铁与亚铁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1.3.4 (氢)氧化铁电子转移过程 | 第31-32页 |
1.3.5 (氢)氧化铁与典型污染物相互作用 | 第32-33页 |
1.3.6 (氢)氧化铁与微生物耦合环境过程 | 第33-34页 |
1.4 赤铁矿的地球化学角色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8-44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38页 |
1.5.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38-42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赤铁矿晶面依赖亚铁吸附及其芬顿氧化罗丹明B | 第44-62页 |
2.1 前言 | 第4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2.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4-45页 |
2.2.2 主要实验器材 | 第45-46页 |
2.2.3 具有{001}和或者{110}面暴露赤铁矿纳米晶的合成 | 第46页 |
2.2.4 罗丹明B降解实验 | 第46-47页 |
2.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2.3.1 赤铁矿表征 | 第47-49页 |
2.3.2 赤铁矿{001}和{110}晶面与亚铁相互作用 | 第49-51页 |
2.3.3 赤铁矿晶面限域亚铁芬顿体系 | 第51-55页 |
2.3.4 赤铁矿晶面限域亚铁芬顿氧化降解染料罗丹明B | 第55-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赤铁矿晶面与抗坏血酸相互作用及芬顿氧化甲草胺 | 第62-81页 |
3.1 前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3.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62-63页 |
3.2.2 主要实验器材 | 第63-64页 |
3.2.3 具有{001}和{012}晶面暴露赤铁矿纳米晶的合成 | 第64页 |
3.2.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64页 |
3.2.5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64-65页 |
3.2.6 甲草胺降解实验 | 第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80页 |
3.3.1 样品的表征 | 第65-67页 |
3.3.2 抗坏血酸在赤铁矿晶面上的伸缩模式 | 第67-69页 |
3.3.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与红外光谱比较 | 第69-72页 |
3.3.4 赤铁矿{001}和{012}晶面还原溶解动力学 | 第72-73页 |
3.3.5 赤铁矿晶面依赖赤铁矿-抗坏血酸芬顿氧化降解甲草胺 | 第73-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赤铁矿晶面依赖锕系铀酰吸附特性 | 第81-94页 |
4.1 前言 | 第81-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4.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82页 |
4.2.2 主要实验器材 | 第82-83页 |
4.2.3 周期性理论计算 | 第83页 |
4.2.4 铀的L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第83页 |
4.2.5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铀酰在赤铁矿晶面的吸附 | 第83页 |
4.2.6 铀酰吸附试验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2页 |
4.3.1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84-85页 |
4.3.2 铀酰在不同暴露晶面赤铁矿纳米晶的吸附 | 第85-87页 |
4.3.3 铀酰在赤铁矿{001}、{012}和{110}晶面的配位微环境 | 第87-88页 |
4.3.4 原位红外光谱表征铀酰在赤铁矿{001}、{012}和{110}晶面的配位 | 第88-92页 |
4.3.5 赤铁矿{001}、{012}和{110}晶面吸附铀酰比较 | 第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赤铁矿晶面依赖重金属六价铬吸附特性 | 第94-110页 |
5.1 前言 | 第94-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5.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95页 |
5.2.2 主要实验器材 | 第95-96页 |
5.2.3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96页 |
5.2.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96页 |
5.2.5 基于同步辐射Cr的K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第96-97页 |
5.2.6 六价铬在赤铁矿纳米晶的吸附试验 | 第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8页 |
5.3.1 六价铬在赤铁矿纳米晶的吸附 | 第97-100页 |
5.3.2 六价铬在赤铁矿{001}和{110}晶面的配位微环境 | 第100-101页 |
5.3.3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六价铬在赤铁矿晶面的吸附 | 第101-105页 |
5.3.4 理论计算结果与红外光谱和X射线吸收光谱比较 | 第105-106页 |
5.3.5 赤铁矿{001}和{110}晶面吸附六价铬性能比较 | 第106-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赤铁矿晶面与草酸相互作用及六价铬去除特性 | 第110-122页 |
6.1 前言 | 第110页 |
6.2 实验步骤 | 第110-112页 |
6.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10-111页 |
6.2.2 主要实验器材 | 第111页 |
6.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111-112页 |
6.2.4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112页 |
6.2.5 赤铁矿和草酸去除六价铬实验 | 第11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0页 |
6.3.1 开路电位和ATR-FTIR光谱表征草酸根在赤铁矿上的吸附 | 第112-115页 |
6.3.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与ATR-FTIR光谱进行比较 | 第115-117页 |
6.3.3 草酸根吸附动力学 | 第117-118页 |
6.3.4 晶面依赖的铁-草酸表面配合物去除六价铬 | 第118-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