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动物生境中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2-14页 |
1.1.1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危害 | 第12页 |
1.1.2 土壤中的污染物及危害 | 第12-13页 |
1.1.3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与影响 | 第13-14页 |
1.2 水生生境污染物的清除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物理法 | 第15页 |
1.2.2 化学法 | 第15页 |
1.2.3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3 野生动物生境中污染物的清除——生物酶法 | 第16-19页 |
1.3.1 酶 | 第16页 |
1.3.2 过氧化物酶 | 第16-17页 |
1.3.3 过氧化物酶特点和应用 | 第17-19页 |
1.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过氧化物酶 | 第19-24页 |
1.4.1 透明颤菌 | 第19-20页 |
1.4.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 | 第20-22页 |
1.4.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功能 | 第22-23页 |
1.4.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4-27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制备 | 第27-36页 |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7-28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质粒的转化 | 第29-30页 |
2.2.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质粒提取 | 第30页 |
2.2.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大肠杆菌的表达 | 第30页 |
2.2.5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纯化 | 第30-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2.3.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的制备 | 第32页 |
2.3.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纯度的验证 | 第32-34页 |
2.3.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氧化态的制备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制备 | 第36-43页 |
3.1 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36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2.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质粒的转化 | 第37页 |
3.2.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的质粒提取 | 第37页 |
3.2.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的表达与纯化 | 第37页 |
3.2.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氧化态的制备 | 第3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7-42页 |
3.3.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纯度的验证 | 第37-40页 |
3.3.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突变体氧化态的制备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突变体对亚甲基蓝的清除 | 第43-53页 |
4.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突变体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43-45页 |
4.1.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突变体的浓度检测 | 第43页 |
4.1.2 基本酶活性的检测 | 第43-44页 |
4.1.3 亚甲基蓝的清除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4.2.1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突变体的浓度检测 | 第45页 |
4.2.2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突变体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45-46页 |
4.2.3 亚甲基蓝的清除 | 第46-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突变体对生境中苯系物的清除 | 第53-67页 |
5.1 苯胺的清除 | 第53-54页 |
5.1.1 温度对苯胺的清除影响 | 第53-54页 |
5.1.2 不同pH对苯胺的清除影响 | 第54页 |
5.1.3 苯胺的清除效率 | 第54页 |
5.2 苯酚的清除 | 第54页 |
5.2.1 温度对苯酚的清除影响 | 第54页 |
5.2.2 不同pH对苯酚的清除影响 | 第54页 |
5.2.3 苯酚的清除效率 | 第54页 |
5.3 2,4,6-三氯苯酚的清除 | 第54-55页 |
5.3.1 温度对2,4,6-三氯苯酚的清除影响 | 第54-55页 |
5.3.2 不同pH对2,4,6-三氯苯酚的清除影响 | 第55页 |
5.3.3 2,4,6-三氯苯酚的清除效率 | 第55页 |
5.4 2,4,5-三氯苯胺的清除 | 第55页 |
5.4.1 温度对2,4,5-三氯苯胺的清除影响 | 第55页 |
5.4.2 不同pH对2,4,5-三氯苯胺的清除影响 | 第55页 |
5.4.3 2,4,5-三氯苯胺的清除率 | 第55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5.5.1 苯系污染物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的选取及生成物摩尔消光系数 | 第55-57页 |
5.5.2 污染物苯胺、苯酚、2,4,5-三氯苯胺和2,4,6-三氯苯酚的清除 | 第57-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展望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