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数据分析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历史观教育的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2.1 历史观与历史观教育 | 第17-19页 |
2.1.1 历史观 | 第17-18页 |
2.1.2 历史观教育 | 第18-19页 |
2.2 我国历史观教育的理论来源和实践 | 第19-25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唯物史观教育的理论 | 第19-21页 |
2.2.2 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有关唯物史观教育的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我国高校唯物史观教育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目标 | 第25-31页 |
3.1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3.1.1 改变工科院校大学生重技能轻史观的观念 | 第25-26页 |
3.1.2 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提供思想保障 | 第26页 |
3.1.3 为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第26-27页 |
3.2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目标 | 第27-31页 |
3.2.1 工科院校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 第27页 |
3.2.2 工科院校大学生树立主观能动的历史意识 | 第27-28页 |
3.2.3 工科院校大学生培养正确科学的历史观念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现状 | 第31-43页 |
4.1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调查问卷概述 | 第31-33页 |
4.1.1 调查对象 | 第31页 |
4.1.2 调查内容 | 第31-32页 |
4.1.3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4.1.4 从问卷看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 第32-33页 |
4.2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主要成果 | 第33-35页 |
4.2.1 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理念 | 第34页 |
4.2.2 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教育制度 | 第34-35页 |
4.2.3 培养了大批具有正确历史观的学生 | 第35页 |
4.3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4.3.1 教育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 | 第36页 |
4.3.2 学生缺乏充分的自我教育 | 第36-37页 |
4.3.3 历史观教育的内容部分落后 | 第37-38页 |
4.3.4 历史观教育的方法相对简单 | 第38页 |
4.3.5 历史观教育的考核体系单一 | 第38-39页 |
4.4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3页 |
4.4.1 传统教育制度原因 | 第39页 |
4.4.2 学校教育的原因 | 第39-40页 |
4.4.3 大学生自身教育的原因 | 第40-41页 |
4.4.4 其他教育因素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工科院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53页 |
5.1 认清历史观教育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 | 第43-44页 |
5.1.1 坚持唯物史观,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 | 第43页 |
5.1.2 培养大学生对于历史观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 第43-44页 |
5.2 完善传统教育教学制度 | 第44-45页 |
5.2.1 颁布提高历史观教育效果相关方案 | 第44-45页 |
5.2.2 培养高素质历史观教育教学的队伍 | 第45页 |
5.3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第45-47页 |
5.3.1 完善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 第45-46页 |
5.3.2 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 | 第46页 |
5.3.3 拓宽教育教学的渠道和途径 | 第46-47页 |
5.3.4 运用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 第47页 |
5.4 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第二课堂 | 第47-49页 |
5.4.1 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大学生社团的思想引导 | 第47-48页 |
5.4.2 发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 | 第48页 |
5.4.3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第48-49页 |
5.5 工科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 | 第49-50页 |
5.5.1 明确历史使命,坚定成才方向 | 第49页 |
5.5.2 培养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 | 第49-50页 |
5.6 优化其他教育因素 | 第50-53页 |
5.6.1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 第50页 |
5.6.2 优化大学生家庭教育环境 | 第50-51页 |
5.6.3 占领网络等新兴媒体教育新阵地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A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