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隧道围岩松动压力评估及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隧道松动压力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隧道稳定性评估第15-16页
    1.4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2章 隧道围岩松动压力确定方法第18-35页
    2.1 经验公式法第18-23页
        2.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推荐方法第19-20页
        2.1.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推荐方法第20页
        2.1.3《水工隧洞设计规范》推荐方法第20页
        2.1.4 基于RMR系统的松动压力计算方法第20-21页
        2.1.5 基于Q系统的松动压力计算方法第21-23页
    2.2 理论公式法第23-31页
        2.2.1 普氏理论第23-25页
        2.2.2 太沙基理论第25-27页
        2.2.3 岩柱法第27页
        2.2.4 松动圈滑移体理论第27-29页
        2.2.5 卡柯公式第29-31页
    2.3 围岩松动压力计算方法适用条件第31-34页
        2.3.1 埋深范围第31-32页
        2.3.2 洞室类型第32-33页
        2.3.3 施工技术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基于RMR系统的隧道松动压力评估第35-50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RMR分类方法改进第35-43页
        3.2.1 两种分类方法第35-39页
        3.2.2 两种分类方法对比第39-40页
        3.2.3 RMR分类方法的改进第40-43页
    3.3 工程实例分析第43-48页
        3.3.1 工程概况第43-44页
        3.3.2 支护体系第44-45页
        3.3.3 隧道稳定性分析第45-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RMR改进效果的数值模拟对比第50-61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模型建立及分析参数选择第50-54页
        4.2.1 FLAC3D隧道模型构建第50-51页
        4.2.2 分析模型及参数第51-54页
    4.3 FLAC3D计算结果分析第54-56页
        4.3.1 改进效果的标准设置第54-55页
        4.3.2 计算结果分析第55-56页
    4.4 高跨比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第56-60页
        4.4.1 高跨比设置第57页
        4.4.2 计算结果分析比较第57-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隧道塌落高度分析及试验对比第61-75页
    5.1 塌方事故与计算高度第61-68页
        5.1.1 塌方形态与数据统计第61-63页
        5.1.2 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第63-68页
    5.2 塌落高度与软弱层第68-74页
        5.2.1 试验设计第68-69页
        5.2.2 试验过程及分析第69-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与建议第75-77页
    结论第75-76页
    建议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斯过程的非线性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基于消费视角下的中国交通事故问题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