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斯密德法则 | 第13-14页 |
1.2.2 对斯密德法则的检验和解释 | 第14-15页 |
1.2.3 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1.2.4“汉德法则”和法经济学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5 研究的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7-18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中国交通事故的现状及原因 | 第20-31页 |
2.1 中国交通消费与交通事故的现状 | 第20-26页 |
2.1.1 中国交通消费的历史及现状 | 第20-23页 |
2.1.2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变化及特点 | 第23-26页 |
2.2 中国交通事故的原因与治理 | 第26-31页 |
2.2.1 汽车消费外部性导致的交通事故 | 第26-27页 |
2.2.2 其他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 | 第27-29页 |
2.2.3 针对汽车消费外部性的政策措施 | 第29-31页 |
第3章 基于消费外部性理论的法律措施——减少交通事故的短期机制分析 | 第31-43页 |
3.1 外部性理论与交通事故 | 第31-33页 |
3.1.1 消费外部性概念及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3.1.2 交通事故的外部性特征 | 第32-33页 |
3.2 短期内法律政策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第33-40页 |
3.2.1 对交通事故的补偿——侵权责任原则 | 第33-37页 |
3.2.2 对侵权责任原则作用机制的简单扩展 | 第37-39页 |
3.2.3 对交通事故的威慑——行政法规和刑法制度 | 第39-40页 |
3.3 对中国推行的交通安全相关法律的讨论 | 第40-43页 |
3.3.1 关于交通事故的侵权法及其应用分析 | 第40-41页 |
3.3.2 关于交通事故的刑法及其应用分析 | 第41-43页 |
第4章 交通消费方式转变对交通事故的影响——长期机制分析 | 第43-52页 |
4.1 交通消费的供给与需求 | 第43-45页 |
4.1.1 从交通供需角度解释交通事故的形成 | 第43-44页 |
4.1.2 对调节交通供需的常规政策的评价 | 第44-45页 |
4.2 私人交通消费和公共交通消费 | 第45-46页 |
4.3 交通系统的演变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 第46-50页 |
4.3.1 城镇化促进私人汽车消费——人口迁移效应 | 第46-47页 |
4.3.2 城镇化促进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经济下的部门转移效应 | 第47-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法律措施、交通消费方式与交通事故的实证研究 | 第52-67页 |
5.1 全国时间序列模型 | 第52-60页 |
5.1.1 模型建立和计量方法 | 第52页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2-55页 |
5.1.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5.2 省级面板计量模型 | 第60-66页 |
5.2.1 模型建立和计量方法 | 第60页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60-61页 |
5.2.3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第61-63页 |
5.2.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5.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减少交通事故的政策建议 | 第67-69页 |
6.1 交通安全及守法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 第67页 |
6.2 提升对交通事故的立法水平和执法能力 | 第67页 |
6.3 谨慎制定控制交通需求或刺激交通供给的政策 | 第67-68页 |
6.4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附录B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和千人汽车拥有量变化情况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