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型高速汽油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配气机构研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研究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配气机构技术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2章 配气机构设计理论与技术 | 第16-26页 |
2.1 配气机构总体布置 | 第16-19页 |
2.1.1 气门驱动方式 | 第16-17页 |
2.1.2 每缸气门数的选择与布置 | 第17-18页 |
2.1.3 凸轮轴的位置与传动方式 | 第18-19页 |
2.2 配气凸轮型线设计理论 | 第19-24页 |
2.2.1 基圆半径的确定 | 第19-20页 |
2.2.2 凸轮缓冲段 | 第20-22页 |
2.2.3 凸轮工作段 | 第22-24页 |
2.3 AVL-EXCITE-TD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原机运动学的评价分析 | 第26-41页 |
3.1 运动学评价标准 | 第26-29页 |
3.2 配气机构单阀系SVT模型的建立 | 第29-34页 |
3.2.1 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30页 |
3.2.2 模型参数的计算与设置 | 第30-34页 |
3.3 原机运动学计算分析 | 第34-39页 |
3.4 原机运动学分析与评价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原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41-51页 |
4.1 动力学评价标准 | 第41页 |
4.2 配气机构动力学质量模型 | 第41-43页 |
4.2.1 单质量模型 | 第42页 |
4.2.2 二质量模型 | 第42页 |
4.2.3 多质量模型 | 第42-43页 |
4.2.4 有限元模型 | 第43页 |
4.3 配气正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3.1 凸轮轴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2 配气相位的输入 | 第44-45页 |
4.4 原机配气机构动力学计算与分析 | 第45-49页 |
4.5 原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与评价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原机试验性能分析与配气机构改进方案 | 第51-60页 |
5.1 原机试验与性能分析 | 第51-56页 |
5.1.1 试验发动机参数及台架布置情况 | 第51页 |
5.1.2 台架试验内容 | 第51-53页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5.1.4 配气机构的改进方案 | 第55-56页 |
5.2 几种配气方案性能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改进后的配气机构的分析 | 第60-67页 |
6.1 凸轮型线的设计 | 第60-61页 |
6.2 改进后的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61-62页 |
6.3 改进后的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62-65页 |
6.4 原机与优化方案配气机构对比 | 第65-6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