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高速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的数值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汽油机缸内工作过程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汽油机燃烧过程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计算第16-18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第2章 汽油机工作过程多维数值模型第19-28页
    2.1 气体流动控制方程第19-21页
        2.1.1 基本控制方程第19-21页
        2.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21页
        2.1.3 湍流模型第21页
    2.2 计算软件介绍第21-22页
    2.3 喷雾相关模型第22-26页
    2.4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及PISO算法第26-27页
        2.4.1 常用离散方法第26页
        2.4.2 PISO算法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数字模型的搭建及气道性能分析第28-38页
    3.1 数字模型的搭建第28-29页
    3.2 气道稳流实验及气道性能的评价方法第29-33页
        3.2.1 缸内气流的组织形式第29-30页
        3.2.2 气道稳流实验第30-31页
        3.2.3 气道性能的评价方法第31-33页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3页
    3.3 气道CFD分析及气道模型校准第33-36页
        3.3.1 气道CFD分析第34页
        3.3.2 基于实验结果对气道模型校准第34-35页
        3.3.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喷油参数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38-62页
    4.1 发动机基本参数第38-39页
    4.2 CFD模型中喷雾的标定第39-43页
        4.2.1 喷雾特性参数第39-40页
        4.2.2 喷雾实验及分析第40-43页
        4.2.3 喷雾模型有效性验证第43页
    4.3 计算基本参数设置第43-44页
    4.4 喷油器类型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44-50页
        4.4.1 喷雾过程的比较第44-45页
        4.4.2 附壁油膜质量的比较第45-47页
        4.4.3 缸内混合气均匀性的比较第47-50页
    4.5 喷油角度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50-55页
        4.5.1 喷雾过程的比较第51页
        4.5.2 附壁油膜质量的比较第51-52页
        4.5.3 缸内混合气均匀性的比较第52-55页
    4.6 喷油时刻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55-58页
        4.6.1 附壁油膜质量的比较第55-56页
        4.6.2 缸内混合气均匀性的比较第56-58页
    4.7 二次喷射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第58-61页
        4.7.1 附壁油膜质量的比较第58-59页
        4.7.2 缸内混合气均匀性的比较第59-61页
    4.8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不同运行参数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第62-78页
    5.1 燃烧模型第62-65页
        5.1.1 预混燃烧第62页
        5.1.2 SAGE燃烧模型第62-64页
        5.1.3 燃烧模型标定第64-65页
    5.2 混合气浓度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65-67页
    5.3 点火参数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67-73页
        5.3.1 点火提前角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67-69页
        5.3.2 点火能量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69-72页
        5.3.3 双火花塞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72-73页
    5.4 压缩比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73-75页
    5.5 EGR率对高速汽油机燃烧的影响第75-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环境效应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区域比较研究
下一篇:某小型高速汽油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