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2.1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内涵 | 第16-18页 |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概念 | 第17页 |
2.1.3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2.2 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2 软实力理论 | 第19页 |
2.2.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衡阳市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3.1 衡阳市人才资源概况 | 第21-22页 |
3.1.1 衡阳市人才资源现状 | 第21页 |
3.1.2 衡阳市人才资源近三年状况 | 第21-22页 |
3.2 衡阳市人才资源开发成效 | 第22-24页 |
3.2.1 人才开发工作力度加大 | 第22页 |
3.2.2 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 第22-23页 |
3.2.3 人才工作领域不断拓宽 | 第23页 |
3.2.4 人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 第23-24页 |
3.3 衡阳市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3.3.1 人才总体实力不强 | 第24页 |
3.3.2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 第24页 |
3.3.3 人才分布不合理 | 第24-25页 |
3.3.4 人才浪费与人才短缺并存 | 第25页 |
3.4 衡阳市人才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3.4.1 滞后的人力资源发展观念 | 第25-26页 |
3.4.2 内源性人才有效需求不高 | 第26页 |
3.4.3 人才机制活跃度不高 | 第26-27页 |
3.4.4 人才开发管理制度不规范 | 第27-28页 |
第4章 衡阳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 第28-33页 |
4.1 正确看待环境对人才开发的影响 | 第28-30页 |
4.1.1 国际人才竞争对衡阳市人才开发的影响 | 第28页 |
4.1.2 国内人才竞争对衡阳市人才开发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3 省内人才竞争对衡阳市人才开发的影响 | 第29页 |
4.1.4 软环境对衡阳市人才开发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 坚持合理的人才开发原则 | 第30-31页 |
4.2.1 党管人才原则 | 第30页 |
4.2.2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 第30页 |
4.2.3 增量与提质并重的原则 | 第30-31页 |
4.2.4 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 | 第31页 |
4.2.5 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4.3 明确人才开发的战略重点 | 第31-33页 |
4.3.1 高层次人才 | 第31-32页 |
4.3.2 支柱产业人才 | 第32页 |
4.3.3 专业技术型人才 | 第32页 |
4.3.4 创新型人才 | 第32-33页 |
第5章 衡阳市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实施 | 第33-41页 |
5.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 第33-34页 |
5.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第33页 |
5.1.2 人才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 | 第33页 |
5.1.3 人人都可以成才 | 第33页 |
5.1.4 以人为本 | 第33-34页 |
5.1.5 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 | 第34页 |
5.2 切实抓好人才培养 | 第34-35页 |
5.2.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第34页 |
5.2.2 实施继续教育工程 | 第34-35页 |
5.2.3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 第35页 |
5.3 加大引才引智力度 | 第35-36页 |
5.3.1 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 第35页 |
5.3.2 建立海外衡阳籍留学生信息网 | 第35页 |
5.3.3 建立专家顾问委员会 | 第35-36页 |
5.4 加快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步伐 | 第36页 |
5.4.1 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改革 | 第36页 |
5.4.2 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 | 第36页 |
5.4.3 促进人才资源区域合理流动 | 第36页 |
5.5 努力扩大人才有效需求 | 第36-37页 |
5.5.1 实现经济总量加速增长 | 第36-37页 |
5.5.2 加大民营经济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凝聚能力 | 第37页 |
5.5.3 打造人才资源施展能力的大型平台 | 第37页 |
5.6 不断提高人才的合理待遇 | 第37-38页 |
5.6.1 建立市场对人才待遇的可调控机制 | 第37-38页 |
5.6.2 政府加大对人才待遇的引导和支持 | 第38页 |
5.6.3 创新人才收益分配管理制度 | 第38页 |
5.7 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 第38-39页 |
5.7.1 建立人才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 | 第38-39页 |
5.7.2 规范加强人才开发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 第39页 |
5.7.3 健全营造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39页 |
5.8 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的鼓励机制 | 第39-41页 |
5.8.1 引导人才资源合理分配 | 第39-40页 |
5.8.2 均衡人才结构配置 | 第40页 |
5.8.3 提倡人才自由进出创新机制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