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共犯关系脱离的概述 | 第15-22页 |
2.1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概说 | 第15-18页 |
2.1.1 共犯关系脱离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共犯关系脱离的性质 | 第17-18页 |
2.2 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关系 | 第18-22页 |
2.2.1 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区别 | 第19-20页 |
2.2.2 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联系 | 第20-22页 |
3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之域外考察 | 第22-33页 |
3.1 大陆法系 | 第22-25页 |
3.1.1 日本“共犯脱离”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3.1.2 德国“共犯中止”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3.2 英美法系 | 第25-28页 |
3.2.1 英国“共犯撤回”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3.2.2 美国“共犯关系终止”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3.3 对国外共犯脱离相关理论的评析 | 第28-33页 |
3.3.1 关于日本“共犯脱离”理论的评析 | 第28-30页 |
3.3.2 关于德国“共犯中止”理论的评析 | 第30页 |
3.3.3 关于英国“共犯撤回”理论的评析 | 第30页 |
3.3.4 关于美国“共犯关系终止”理论的评析 | 第30-33页 |
4 共犯关系脱离的成立要件及类型化分析 | 第33-41页 |
4.1 共犯关系脱离的成立要件 | 第33-35页 |
4.1.1 时空范围条件 | 第33页 |
4.1.2 主观性条件 | 第33-34页 |
4.1.3 客观性条件 | 第34-35页 |
4.2 共犯关系脱离的类型化分析 | 第35-41页 |
4.2.1 教唆犯的脱离 | 第35-36页 |
4.2.2 帮助犯的脱离 | 第36-38页 |
4.2.3 共同正犯的脱离 | 第38-41页 |
5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在我国的适用 | 第41-48页 |
5.1 发展共犯关系脱离理论的意义 | 第41-42页 |
5.1.1 有利于解决共犯脱离的刑事责任问题 | 第41页 |
5.1.2 有利于对脱离共犯者公平量刑 | 第41-42页 |
5.2 我国关于共犯关系脱离的责任认定 | 第42-48页 |
5.2.1 共犯关系脱离的处罚原则 | 第42-44页 |
5.2.2 将共谋射程理论引入共犯脱离刑事责任认定 | 第44-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