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日照港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1-16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 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13-15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1.2.1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1.2.2 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 第21-22页 |
1.2.3 海港区位理论 | 第22页 |
1.2.4 港城互动关系理论 | 第22-23页 |
1.2.5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2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相关概述 | 第24-31页 |
2.1 港口经济概述 | 第24-26页 |
2.1.1 港口经济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2.1.2 港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1.3 港口经济的战略规划和整体效应 | 第25-26页 |
2.2 腹地经济概述 | 第26-27页 |
2.2.1 经济腹地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2 经济腹地的范围界定 | 第27页 |
2.3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概述 | 第27-31页 |
2.3.1 港口经济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 第27-28页 |
2.3.2 腹地经济对港口经济的带动作用 | 第28-29页 |
2.3.3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一体化发展 | 第29-31页 |
3 世界典型港口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第31-38页 |
3.1 美国港口经验—以纽约-新泽西港为例 | 第31-33页 |
3.2 日韩港口经验—以釜山港为例 | 第33-34页 |
3.3 欧洲港口经验—以鹿特丹港为例 | 第34-36页 |
3.4 典型港口对日照港发展的启示 | 第36-38页 |
4 日照港与腹地经济发展现状概况 | 第38-48页 |
4.1 日照港发展基本历程 | 第38-40页 |
4.2 日照港及腹地经济发展现状 | 第40-43页 |
4.2.1 日照港发展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4.2.2 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4.3 日照港及腹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4.3.1 日照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4.3.2 腹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5 日照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8-62页 |
5.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 第48页 |
5.2 平稳性检验 | 第48-51页 |
5.2.1 图形判断法 | 第48-50页 |
5.2.2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5.3 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5.4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5.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4-56页 |
5.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56-59页 |
5.7 方差分解分析 | 第59-62页 |
6 相关对策及建议 | 第62-68页 |
6.1 宏观层面 | 第62-63页 |
6.1.1 巩固和拓展港口经济腹地 | 第62页 |
6.1.2 实施港口竞合战略 | 第62-63页 |
6.2 中观层面 | 第63-65页 |
6.2.1 加强临港产业发展 | 第63页 |
6.2.2 完善港口物流发展机制 | 第63-64页 |
6.2.3 构建港口“金融码头” | 第64-65页 |
6.3 微观层面 | 第65-68页 |
6.3.1 加快发展港口集装箱业务 | 第65-66页 |
6.3.2 推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 | 第66页 |
6.3.3 打造“智慧港口”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
参与的课题项口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