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地名的语言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齐齐哈尔历史沿革 | 第9页 |
二、地名的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三、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齐齐哈尔地名的基本结构 | 第19-29页 |
第一节 齐齐哈尔地名的语音分析 | 第19-21页 |
一、双音节地名 | 第19页 |
二、三音节地名 | 第19页 |
三、四音节地名 | 第19页 |
四、五音节及以上地名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齐齐哈尔地名的词汇分析 | 第21-28页 |
一、齐齐哈尔地名的词汇构成 | 第21-22页 |
二、齐齐哈尔地名中通名的词汇分析 | 第22-25页 |
三、齐齐哈尔地名中专名的词汇分析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齐齐哈尔地名的命名理据及特点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自然实体类地名 | 第29-31页 |
一、以山水得名 | 第29-30页 |
二、以地形得名 | 第30页 |
三、以距离命名 | 第30页 |
四、以方位命名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类地名 | 第31-35页 |
一、以人物姓氏而得名 | 第31-32页 |
二、以古建筑得名 | 第32-33页 |
三、以历史事件或传说得名 | 第33-34页 |
四、以少数民族语言得名 | 第34-35页 |
五、人口迁移得名 | 第35页 |
六、以驿站、蒙旗、水师营得名 | 第35页 |
第三节 齐齐哈尔地名命名特点分析 | 第35-37页 |
一、命名体现东北自然地貌 | 第36页 |
二、命名体现东北民族融合 | 第36-37页 |
三、命名体现东北军事设置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齐齐哈尔地名的历时演变研究 | 第39-43页 |
第一节 消失了的地名 | 第39-40页 |
一、带有侵略性质的地名 | 第39页 |
二、政治因素更改的地名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发生变更的地名 | 第40-41页 |
一、通俗地名雅化 | 第40页 |
二、地名历史变迁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新出现的地名 | 第41-42页 |
一、方位地名 | 第41页 |
二、福语地名 | 第41-42页 |
三、以建筑得名的地名 | 第42页 |
四、新兴楼盘地名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齐齐哈尔地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第43-48页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语言方面 | 第43-44页 |
二、社会方面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相关的对策 | 第45-47页 |
一、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 | 第45-46页 |
二、地名应符合“约定俗称”原则 | 第46-47页 |
三、加强工具书编撰及建设数字化地名公共服务平台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