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研究中的局限 | 第16页 |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2.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课题的创新性 | 第18-19页 |
一、大学生“信息茧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一)大学生“信息茧房”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信息茧房” | 第19-20页 |
2.大学生“信息茧房”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信息茧房”的特点与类型 | 第21-26页 |
1.大学生“信息茧房”的特点 | 第21-24页 |
2.大学生“信息茧房”的类型 | 第24-26页 |
(三)大学生“信息茧房”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2.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 第28-29页 |
3.需要层次理论 | 第29页 |
4.媒介依赖理论 | 第29-31页 |
二、大学生“信息茧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8页 |
(一)思想上易干扰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 第31-33页 |
1.信息主导话语去中心化 | 第31-33页 |
2.网络亚文化空间扩大化 | 第33页 |
(二)行为上易导致群体极化与网络暴力 | 第33-34页 |
1.行为方式上易产生群体极化 | 第33-34页 |
2. 虚拟空间中易形成舆论暴力 | 第34页 |
(三)学习上易形成思维定势弱化创新力 | 第34-35页 |
1.局限思维认知形成思维定势 | 第34-35页 |
2.阻碍发散思维弱化创新能力 | 第35页 |
(四)生活上易加剧媒介依赖及信息异化 | 第35-38页 |
1.加剧对网络信息的媒介依赖 | 第35-36页 |
2.造成生活方式上的信息异化 | 第36-38页 |
三、大学生“信息茧房”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38-45页 |
(一)外因分析 | 第38-41页 |
1.民主环境下个人主义思潮影响 | 第38-39页 |
2.网络传播技术提升与市场分割 | 第39-40页 |
3.大学生地域及民族文化的差异 | 第40-41页 |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滞后 | 第41页 |
(二)内因分析 | 第41-45页 |
1.个人认识的有限性 | 第41-42页 |
2.个人注意的选择性 | 第42-43页 |
3.个人需求的差异性 | 第43页 |
4.群体压力的从众性 | 第43-45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信息茧房”的途径 | 第45-55页 |
(一)以传统课堂为主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45-47页 |
1.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创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 | 第45-46页 |
2.增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升网络信息道德修养 | 第46-47页 |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健全专业教师队伍 | 第47页 |
(二)以实践课堂为依托,帮助大学生走出信息茧房 | 第47-49页 |
1.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加强个人与社会联系 | 第47-48页 |
2.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拓宽实践活动的渠道 | 第48-49页 |
3.完善实践考核体系,提高实践课堂的效果 | 第49页 |
(三)以网络课堂为阵地,打破群体及个人间的信息壁垒 | 第49-55页 |
1.参与校园网络议程设置,宣传主流核心价值观 | 第49-51页 |
2.积极培育高校师生网络意见领袖,主导话语权 | 第51-52页 |
3.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 | 第52-53页 |
4.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净化校园网络的拟态环境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