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超高性能混合梁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钢—混结合段的研究概况第10-14页
        1.1.1 钢—混结合段合理位置第11-12页
        1.1.2 钢—混结合段结构形式第12-13页
        1.1.3 钢—混结合段受力特性研究第13-14页
    1.2 超高性能轻型组合梁研究概况第14-17页
    1.3 结构多尺度建模方法第17-19页
    1.4 本文的工程背景与主要内容第19-23页
        1.4.1 工程背景第19-21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对比分析第23-37页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3-25页
        2.1.1 单元选取与材料特性第23页
        2.1.2 边界条及荷载施加方式第23-25页
        2.1.3 结果提取位置说明第25页
    2.2 受弯性能对比分析第25-29页
        2.2.1 结合面1钢顶、底板应力对比分析第25-26页
        2.2.2 结合面2混凝土顶、底部应力对比分析第26-27页
        2.2.3 结合段内部混凝土应力对比分析第27-29页
        2.2.4 结合段内力分配比例对比分析第29页
    2.3 受压性能对比分析第29-32页
        2.3.1 结合面1钢顶、底板应力对比分析第29-30页
        2.3.2 结合面2混凝土顶、底部应力对比分析第30-31页
        2.3.3 结合段内部混凝土应力对比分析第31-32页
        2.3.4 结合段内力分配比例对比分析第32页
    2.4 受压弯作用性能对比分析第32-36页
        2.4.1 结合面1钢顶、底板应力对比分析第33页
        2.4.2 结合面2混凝土顶、底部应力对比分析第33-34页
        2.4.3 结合段内部混凝土应力对比分析第34-35页
        2.4.4 结合段内力分配比例对比分析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钢—混结合段多尺度建模方法第37-46页
    3.1 单元选取第37-39页
        3.1.1 大尺度模型单元模拟第37-38页
        3.1.2 小尺度模型单元模拟第38-39页
    3.2 材料特性第39-40页
    3.3 模型装配与边界条件第40-41页
    3.4 荷载施加第41-43页
        3.4.1 自重、二期恒载、施工荷载第41页
        3.4.2 预应力荷载第41-42页
        3.4.3 汽车荷载第42-43页
        3.4.4 整体温度、梯度温度、收缩徐变、支座沉降第43页
    3.5 施工阶段模拟第43-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多尺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46-67页
    4.1 两种构造形式钢—混结合段的应力对比分析第46-52页
        4.1.1 负弯矩工况下对比分析第46-49页
        4.1.2 正弯矩工况下对比分析第49-52页
    4.2 钢—混结合段应力分析第52-61页
        4.2.1 各个阶段结合段内部混凝土应力对比分析第52-55页
        4.2.2 最不利负弯矩工况下钢—混结合段应力水平分析第55-61页
    4.3 钢—混结合段应力传递分析第61-65页
        4.3.1 钢梁顶、底板应力传递第61-62页
        4.3.2 钢梁加劲肋应力传递第62-63页
        4.3.3 承压板应力传递第63页
        4.3.4 结合段混凝土应力传递第63-64页
        4.3.5 UHPC层应力传递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下一篇:A集团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