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3-36页 |
(一)选题缘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困境与反思 | 第13-16页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困境 | 第13-14页 |
2、突破困境的反思:追本溯源的探求 | 第14-16页 |
(二)学术梳理:研究专题的国内外现状 | 第16-31页 |
1、国外学界的关注与思考 | 第16-19页 |
2、国内学界的研究 | 第19-31页 |
(三)价值意义:选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 第31-33页 |
1、理论意义 | 第31-32页 |
2、现实意义 | 第32-33页 |
(四)思路方法: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6页 |
1、选题的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2、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二、现代性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36-80页 |
(一)“现代性”的多方面解读 | 第36-51页 |
1、产生根源与发展脉络概述 | 第36-39页 |
2、内涵的对比梳理与整合尝试 | 第39-50页 |
3.“现代性视域”的界定 | 第50-51页 |
(二)“现代性危机”的突显与回应 | 第51-63页 |
1、危机的突显:现代性精神的演变及断裂 | 第52-59页 |
2、危机的回应: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第59-63页 |
(三)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交织关系及问题域 | 第63-80页 |
1、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交织 | 第64-69页 |
2、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域 | 第69-80页 |
三、现代性话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形成 | 第80-132页 |
(一)话语困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话语冲击 | 第80-91页 |
1、现代性话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81-85页 |
2、中国传统话语的现代冲击 | 第85-87页 |
3、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的“话语”传播与倾向 | 第87-91页 |
(二)话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争夺 | 第91-112页 |
1、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话语的“失语”趋向 | 第92-102页 |
2、苏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话语合法性的价值考量 | 第102-107页 |
3、建构中国自身话语的反思 | 第107-112页 |
(三)话语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话语形式 | 第112-130页 |
1、顺应时代发展的“结合话语” | 第112-120页 |
2、符合时代特征的“革命话语” | 第120-124页 |
3、满足时代主体的“大众话语” | 第124-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四、现代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 | 第132-178页 |
(一)理论偏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的理论选择 | 第132-143页 |
1、资本主义现代性理论的理论主题 | 第133-136页 |
2、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立场及逻辑 | 第136-141页 |
3、理论思维对比下生成自身理论的辩证认识 | 第141-143页 |
(二)理论尝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现代性理论的历史必然 | 第143-161页 |
1、借鉴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尝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向 | 第144-152页 |
2、苏俄社会主义现代性经验下的理论探索 | 第152-157页 |
3、现代性在中国的“理论化”反思 | 第157-161页 |
(三)理论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 第161-176页 |
1、创新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161-165页 |
2、创新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165-172页 |
3、创新意义:丰富了现代性理论 | 第172-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五、现代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演进 | 第178-213页 |
(一)实践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的实践境遇 | 第179-184页 |
1、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全球扩张 | 第179-181页 |
2、内忧外患下的救亡图存 | 第181-182页 |
3、相对落后的传统文明 | 第182-184页 |
(二)启蒙式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初试 | 第184-194页 |
1、现代性的“被动”实践 | 第185-187页 |
2、西式现代化道路的短暂尝试 | 第187-192页 |
3、革命失败下的实践反思 | 第192-194页 |
(三)苏俄(联)式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渡 | 第194-205页 |
1、现代性的“被动到主动”发展 | 第194-196页 |
2、“城市武装起义”占据实践主流 | 第196-202页 |
3、道路选择下的实践反思 | 第202-205页 |
(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实践 | 第205-211页 |
1、现代性的“主动”创新 | 第205-206页 |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 | 第206-209页 |
3、革命道路的现代图样 | 第209-21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1-213页 |
六、现代性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提升 | 第213-250页 |
(一)价值危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蒙受的价值困境 | 第214-222页 |
1、“现代性价值”的内涵趋向 | 第214-216页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危机的具体表现 | 第216-218页 |
3、价值危机的根源分析 | 第218-222页 |
(二)启蒙现代性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启蒙的理念依据 | 第222-231页 |
1、自由主义旗帜下的价值启蒙 | 第222-225页 |
2、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价值启蒙 | 第225-229页 |
3、对“价值”中“主体需要”的认识 | 第229-231页 |
(三)文化现代性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取向的文化保证 | 第231-240页 |
1、西方现代文化影响下的价值理念 | 第231-234页 |
2、苏维埃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理念 | 第234-235页 |
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 | 第235-239页 |
4、对“价值”中“客观环境”的认识 | 第239-240页 |
(四)社会现代性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追求的理想基础 | 第240-247页 |
1、借鉴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理想 | 第241-242页 |
2、塑造社会主义现代性价值理想 | 第242-244页 |
3、期待共产主义现代性价值理想 | 第244-247页 |
(五)“价值”的再认识以及“价值建构”的意义 | 第247-248页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的再认识 | 第247-248页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建构的意义 | 第248页 |
本章小结 | 第248-250页 |
结语:历史观照下的现实反思 | 第250-257页 |
(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与时俱进 | 第251页 |
(二)“后现代”学术争论中的坚定立场 | 第251-253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自觉自信 | 第253-254页 |
(四)“和谐一致”共同愿景的未来展望 | 第254-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65-266页 |
致谢 | 第266-268页 |
附件 | 第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