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21-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创新点及展望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现代性建构之合法性阐释 | 第27-44页 |
2.1 现代性的出场 | 第27-31页 |
2.1.1 现代性的指涉和特点 | 第28-29页 |
2.1.2 多元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 | 第29-31页 |
2.2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 第31-34页 |
2.2.1 马克思对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哲学批判 | 第31-33页 |
2.2.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33-34页 |
2.3 马克思对现代性重构:“自由的共同体” | 第34-40页 |
2.3.1“自由的共同体”的蕴意 | 第35-37页 |
2.3.2“自由的共同体”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国际共同体 | 第37-38页 |
2.3.3 推进国际共同体的现实方案:无产阶级的批判与超越 | 第38-40页 |
2.4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指涉 | 第40-44页 |
2.4.1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原则 | 第41-42页 |
2.4.2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目标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梳理 | 第44-61页 |
3.1 获取现代性身份:中国独立自主踏上国际舞台 | 第44-48页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获取现代性身份 | 第44-46页 |
3.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巩固现代性身份 | 第46-48页 |
3.2 初步探索现代性建构:中国开始与国际社会融合 | 第48-54页 |
3.2.1 国际政治新主题:“和平与发展” | 第48-50页 |
3.2.2 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方式:“对外开放” | 第50-51页 |
3.2.3 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态度:“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 | 第51-54页 |
3.3 进一步探索现代性建构:中国展现建构国际社会的能力 | 第54-61页 |
3.3.1 经济维度:加入“WTO”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 | 第54-57页 |
3.3.2 政治维度:“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 | 第57-58页 |
3.3.3 价值维度:“和谐世界”理念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新境遇 | 第61-82页 |
4.1 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 第62-68页 |
4.1.1 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 | 第62-65页 |
4.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 | 第65-67页 |
4.1.3 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 第67-68页 |
4.2 中国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 | 第68-78页 |
4.2.1 主体主义形成“中心—外围”闭合型国际社会结构 | 第69-72页 |
4.2.2 理性主义渲染“强国必霸”和“零和博弈” | 第72-73页 |
4.2.3“人道主义”干预遭遇异化新态势 | 第73-75页 |
4.2.4 民粹主义复苏和逆全球化思潮出现 | 第75-78页 |
4.3 中国面对难得的国际机遇 | 第78-82页 |
4.3.1 全球治理危机呼唤“中国方案” | 第78-79页 |
4.3.2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期盼新型国际关系 | 第79-80页 |
4.3.3 亚洲区域合作组织提升合作平台效能的需求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新理念 | 第82-102页 |
5.1 推进国际政治文化认同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82-90页 |
5.1.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 | 第83-86页 |
5.1.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旨归 | 第86-88页 |
5.1.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 | 第88-90页 |
5.2 呈现“时代华彩”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新理念 | 第90-95页 |
5.2.1 对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性判断 | 第90-92页 |
5.2.2 开放包容推进互利共赢 | 第92-94页 |
5.2.3 联动创新加速增长活力 | 第94-95页 |
5.3 彰显“中国智慧”的国际交往思路 | 第95-102页 |
5.3.1“义利”协调推进国际正义 | 第95-98页 |
5.3.2 绿色发展保障可持续性 | 第98-99页 |
5.3.3 结伴对话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第99-102页 |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现代性建构的新路径 | 第102-176页 |
6.1 塑造立体化的国家身份 | 第103-108页 |
6.1.1 学习型大国身份 | 第105-106页 |
6.1.2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身份 | 第106-107页 |
6.1.3 负责任大国身份 | 第107-108页 |
6.2 迈向“奋发有为”的国际事务参与态度 | 第108-113页 |
6.2.1“奋发有为”国际事务参与态度的先决条件 | 第109-111页 |
6.2.2“奋发有为”国际事务参与态度的实现方式 | 第111-112页 |
6.2.3“奋发有为”国际事务态度保障国家核心利益 | 第112-113页 |
6.3 创设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国际体系参与模式 | 第113-119页 |
6.3.1 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新型模式:创新合作与逐渐示范 | 第114-115页 |
6.3.2 参与国际安全体系的新模式:全面建设与深入落实 | 第115-118页 |
6.3.3 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新模式:多维创造性参与 | 第118-119页 |
6.4 构建“中国气派”的国际话语体系 | 第119-143页 |
6.4.1“中国道路”为主体的意识形态话语 | 第121-123页 |
6.4.2“融通中外”为导向的学术话语 | 第123-126页 |
6.4.3“言之成效”为目的的话语宣传 | 第126-143页 |
6.5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第143-151页 |
6.5.1 互联互通促成新型全球化 | 第143-148页 |
6.5.2 海陆两翼铸就新型大国 | 第148-151页 |
6.6 实践“四维一体”外交布局 | 第151-170页 |
6.6.1 核心: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关系 | 第152-161页 |
6.6.2 重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第161-164页 |
6.6.3 基础: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及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 第164-167页 |
6.6.4 支撑:打造中欧四个伙伴关系 | 第167-170页 |
6.7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第170-176页 |
6.7.1 国家安全道路的独立性 | 第171-172页 |
6.7.2 国家安全道路的总体性 | 第172-173页 |
6.7.3 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共生性 | 第173-17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76-188页 |
7.1 资本主义现代性迷途与中国现代性弘途 | 第177-179页 |
7.1.1 资本主义现代性迷途:采用“逆全球化”方案 | 第177-178页 |
7.1.2 中国现代性弘途:做世界历史的自觉推动者 | 第178-179页 |
7.2 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第179-183页 |
7.2.1 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物质基础 | 第180-182页 |
7.2.2 现代性建构的渐进性与示范性相长 | 第182-183页 |
7.3 中国现代性建构是构建“自由的共同体”的必经阶段 | 第183-188页 |
7.3.1“自由的共同体”内涵“命运”与”利益”的一致性 | 第183-185页 |
7.3.2 中国现代性建构追求“命运”共同与“利益”相融 | 第185-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