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源起 | 第19页 |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9-2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9-2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1.4.1 国内相关文献与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1.4.2 国外相关文献与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32-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34-35页 |
第2章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本体与基本属性 | 第35-49页 |
2.1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本体 | 第35-36页 |
2.2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的基本属性 | 第36-47页 |
2.2.1 形制与内涵兼求“圆融” | 第36-41页 |
2.2.2 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 | 第41-44页 |
2.2.3 “本觉”逻辑下形成的神人同性 | 第44-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梅山地区传统建筑环境形态时空序列 | 第49-77页 |
3.1 梅山地区传统聚落形态时空序列 | 第49-58页 |
3.1.1 梅山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 | 第49-53页 |
3.1.2 选址与空间结构 | 第53-58页 |
3.2 梅山地区传统建筑形态时空序列 | 第58-72页 |
3.2.1 院落式建筑 | 第58-66页 |
3.2.2 独栋建筑 | 第66-68页 |
3.2.3 其它形式建筑 | 第68-72页 |
3.3 梅山地区环境景观形态时空序列 | 第72-77页 |
3.3.1 自然环境景观 | 第72-74页 |
3.3.2 人文环境景观 | 第74-77页 |
第4章 初级信仰理念对梅山地区传统建筑环境细部的影响 | 第77-109页 |
4.1 自然崇拜论或万物有灵论及其在建筑环境中的具现化 | 第78-88页 |
4.1.1 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及其具现 | 第78-82页 |
4.1.2 对神秘未知事物崇拜及其具现 | 第82-88页 |
4.2 图腾信仰及其在建筑环境中的具现化 | 第88-99页 |
4.2.1 渔猎文化图腾及其具现 | 第89-94页 |
4.2.2 农耕文化图腾及其具现 | 第94-96页 |
4.2.3 虚构性事物图腾及其具现 | 第96-97页 |
4.2.4 建筑文化图腾 | 第97-99页 |
4.3 祖先崇拜及其在建筑环境中的具现化 | 第99-103页 |
4.3.1 家堂神龛 | 第99-101页 |
4.3.2 体现祖先崇拜的建筑装饰 | 第101-103页 |
4.4 实用性崇拜及其在建筑环境中的具现化 | 第103-108页 |
4.4.1 道教实用性崇拜及其具现 | 第104-105页 |
4.4.2 师教、梅山教实用性崇拜及其具现 | 第105-10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梅山地区传统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信仰特质 | 第109-151页 |
5.1 形式规律的一体两面 | 第110-126页 |
5.1.1 秩序与混沌 | 第110-114页 |
5.1.2 矛盾与统一 | 第114-117页 |
5.1.3 同构与异构 | 第117-123页 |
5.1.4 场域与域外 | 第123-126页 |
5.2 空间状态依循的规则 | 第126-141页 |
5.2.1 体现时间规则 | 第127-133页 |
5.2.2 体现生命规律 | 第133-137页 |
5.2.3 体现社会历史进程 | 第137-141页 |
5.3 形态融合的哲学逻辑 | 第141-151页 |
5.3.1 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信仰哲学逻辑结构 | 第141-146页 |
5.3.2 现象论的表现与工夫论的缺失 | 第146-147页 |
5.3.3 对当地空间形态中信仰特质的批判 | 第147-151页 |
第6章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与当代建筑环境形态建构 | 第151-171页 |
6.1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应用于当代建筑环境形态建构的目的与设计原则 | 第152-158页 |
6.1.1 目的与意义 | 第152-153页 |
6.1.2 设计原则 | 第153-158页 |
6.2 梅山地区民间信仰应用于当代建筑环境形态建构的设计策略与手法 | 第158-170页 |
6.2.1 空间形态设计 | 第158-166页 |
6.2.2 材料与技术运用 | 第166-167页 |
6.2.3 细部及装饰性设计 | 第167-1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7章 设计实践与理论印证 | 第171-201页 |
7.1 蚩尤文化园改造设计 | 第171-186页 |
7.1.1 设计背景与内容 | 第171-173页 |
7.1.2 蚩尤文化在园区建筑环境形态中的体现 | 第173-185页 |
7.1.3 问题总结 | 第185-186页 |
7.2 梅山文化园设计 | 第186-193页 |
7.2.1 设计背景与内容 | 第186-187页 |
7.2.2 设计理念与原则 | 第187-188页 |
7.2.3 园区整体环境形态与营建状态概述 | 第188页 |
7.2.4 民间信仰文化在梅山文化园中的体现 | 第188-193页 |
7.2.5 问题总结 | 第193页 |
7.3 平面设计应用案例 | 第193-201页 |
7.3.1 具体形象的提取与变化 | 第193-195页 |
7.3.2 文化内涵的提炼与再现 | 第195-201页 |
结语 | 第201-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214-21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活动与工程项目目录 | 第215-216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艺术成果目录 | 第216-217页 |
附录D 梅山地区人民对民间信仰与传统建筑环境形态了解情况调查问卷 | 第217-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