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氟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2 氟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脱氟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2-13页 |
1.2.2 混凝沉淀法 | 第13-14页 |
1.2.3 萃取法 | 第14页 |
1.2.4 碱洗法 | 第14页 |
1.2.5 电渗析法 | 第14页 |
1.2.6 反渗透法 | 第14-15页 |
1.3 吸附剂及其脱氟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Al基吸附剂脱氟 | 第15-17页 |
1.3.2 沸石吸附剂脱氟 | 第17-18页 |
1.3.3 羟基磷灰石脱氟 | 第18页 |
1.3.4 C基吸附剂脱氟 | 第18-19页 |
1.3.5 壳聚糖吸附剂脱氟 | 第19页 |
1.4 硅藻土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4.1 硅藻土的性质 | 第19-20页 |
1.4.2 硅藻土的改性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改性硅藻土在水处理中的研究 | 第21-23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3-26页 |
2 硅藻土的活化与脱氟性能基础研究 | 第26-34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溶液配制 | 第27页 |
2.2.2 硅藻土的焙烧活化 | 第27页 |
2.2.3 硅藻土的酸活化 | 第27-28页 |
2.2.4 氟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2.2.5 氟离子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3.1 硅藻土不同活化方法对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活化硅藻土加入量对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吸附时间对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4 溶液pH对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2.3.5 温度对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3 改性硅藻土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44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2.1 硅藻土的改性 | 第35页 |
3.2.2 改性硅藻土的表征 | 第35页 |
3.3 改性硅藻土制备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35-37页 |
3.3.1 硫酸铝浓度单因素 | 第35-36页 |
3.3.2 硫酸铝改性时间单因素 | 第36-37页 |
3.3.3 液固比单因素 | 第37页 |
3.4 改性硅藻土的分析表征 | 第37-41页 |
3.4.1 EDS能谱分析 | 第37-38页 |
3.4.2 SEM检测 | 第38-39页 |
3.4.3 XRD检测 | 第39-40页 |
3.4.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3.4.5 比表面积分析 | 第40-41页 |
3.4.6 Zeta电位分析 | 第41页 |
3.5 小结 | 第41-44页 |
4 改性硅藻土吸附硫酸锌溶液中氟的研究 | 第44-50页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实验溶液配制 | 第44页 |
4.2.2 氟离子的吸附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4.3.1 改性硅藻土加入量对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45页 |
4.3.2 吸附时间对改性硅藻土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3 pH对改性硅藻土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4 温度对改性硅藻土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4.3.5 初始F-浓度对改性硅藻土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6 Zn~(2+)浓度对改性硅藻土脱氟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5 改性硅藻土脱氟吸附模型研究与吸附机理探讨 | 第50-62页 |
5.1 吸附理论 | 第50-53页 |
5.1.1 吸附平衡与等温线模型 | 第51-52页 |
5.1.2 吸附动力学 | 第52-5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5.3.1 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式的研究 | 第54-56页 |
5.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6-59页 |
5.3.3 改性硅藻土脱氟机理探讨 | 第59页 |
5.4 小结 | 第59-6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