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无缝线路概述 | 第13页 |
2.2 高速铁路概述 | 第13-15页 |
2.2.1 高速铁路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2.2.2 高速铁路轨道的技术特点 | 第14页 |
2.2.3 高速铁路钢轨常见伤损类型 | 第14-15页 |
2.3 钢轨永久焊复技术 | 第15-19页 |
2.3.1 铝热焊焊复方法 | 第16页 |
2.3.2 其他钢轨焊接方法应用于焊复技术的可行性 | 第16-19页 |
第3章 沟帮子基地现场焊复模拟试验 | 第19-52页 |
3.1 “顺序线上焊”施工工法 | 第19-25页 |
3.1.1 施工步骤 | 第19-20页 |
3.1.2 垫轨爬坡 | 第20-23页 |
3.1.3 拨弯连入 | 第23-24页 |
3.1.4 搭接量△X的计算法 | 第24-25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25-26页 |
3.3 型检试验 | 第26-37页 |
3.3.1 工艺参数调试 | 第26页 |
3.3.2 型检接头工艺参数的采集 | 第26-32页 |
3.3.3 型检试验结果 | 第32-37页 |
3.4 现场焊复模拟试验 | 第37-48页 |
3.4.1 参数预设 | 第37页 |
3.4.2 过程记录 | 第37-44页 |
3.4.3 阶段小结 | 第44-48页 |
3.5 现场焊复施工方案优化 | 第48-52页 |
3.5.1 “先线下,后线上焊的倒序作业”施工工法 | 第48页 |
3.5.2 施工步骤优化 | 第48-49页 |
3.5.3 垫轨爬坡优化——Ⅱ金属轨枕垫 | 第49-52页 |
第4章 长吉城际铁路重伤线路焊复试验 | 第52-77页 |
4.1 试验线路概况 | 第52-53页 |
4.2 试验施工方案 | 第53-55页 |
4.2.1 车辆编组 | 第53页 |
4.2.2 施工人员配置 | 第53-54页 |
4.2.3 施工机具配置 | 第54-55页 |
4.3 试验过程及内容 | 第55-67页 |
4.3.1 第一次施工 | 第55-58页 |
4.3.2 第二次施工 | 第58-61页 |
4.3.3 第三次施工 | 第61-64页 |
4.3.4 第四次施工 | 第64-67页 |
4.4 焊复试验影像 | 第67-68页 |
4.5 焊复试验施工作业流程时间控制表 | 第68-70页 |
4.6 试验数据分析 | 第70-74页 |
4.6.1 顶锻压力 | 第70-71页 |
4.6.2 保压压力 | 第71-74页 |
4.7 服役焊头质量跟踪 | 第74-75页 |
4.8 焊复小节 | 第75-77页 |
第5章 气压焊复与铝热焊复的对比 | 第77-83页 |
5.1 施工效率 | 第77-79页 |
5.1.1 气压焊复施工效率 | 第77页 |
5.1.2 铝热焊复施工效率 | 第77页 |
5.1.3 气压焊与铝热焊复施工效率比较 | 第77-79页 |
5.2 施工质量 | 第79-80页 |
5.2.1 力学性能 | 第79-80页 |
5.2.2 其他方面 | 第80页 |
5.3 施工成本 | 第80-83页 |
5.3.1 人员 | 第80-81页 |
5.3.2 耗材 | 第81页 |
5.3.3 设备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