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认定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12-14页 |
一、本罪为一般主体而非特殊主体 | 第12-13页 |
二、本罪特定犯罪主体是从重处罚情节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犯罪对象的认定 | 第14-19页 |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含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犯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本罪的实行行为是侵犯 | 第19-23页 |
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是侵犯的前提条件 | 第19-21页 |
二、侵犯表现为出售、非法提供、窃取和其他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本罪行为要达到情节严重 | 第23-31页 |
一、本罪是情节犯 | 第23-25页 |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25-31页 |
第三章 罪数形态的认定 | 第31-39页 |
第一节 本罪与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的竞合 | 第31-34页 |
一、竞合的表现 | 第31-32页 |
二、竞合的处理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本罪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竞合 | 第34-39页 |
一、竞合的表现 | 第35-36页 |
二、竞合的处理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