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0-13页 |
一、强制报告制度解析 | 第13-22页 |
(一) 强制报告制度的构成要素 | 第13-17页 |
1. 适用条件 | 第14-15页 |
2. 责任主体 | 第15页 |
3. 报告的内容与方式 | 第15-16页 |
4. 未能报告的责任 | 第16-17页 |
(二) 强制报告的法律特征 | 第17-19页 |
1. 权利保护的倾斜性 | 第17-18页 |
2. 内容的系统性和扩张性 | 第18-19页 |
3. 干预和保护的主动性 | 第19页 |
(三) 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 强制报告是儿童虐待干预工作的第一步 | 第19-20页 |
2. 可以使有关机构及时发现儿童虐待行为 | 第20页 |
3. 促进儿童虐待防治体系的完善 | 第20页 |
(四) 与其他类似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 第20-22页 |
1. 与人身安全保护令 | 第20-21页 |
2. 与禁止令 | 第21-22页 |
二、完善对儿童特殊保护的强制报告制度立法 | 第22-27页 |
(一) 我国强制报告制度立法存在的不足 | 第22-24页 |
1. 缺乏以儿童为特殊保护主体的规定 | 第22页 |
2. 未规定撤销监护人监护权后的救济途径 | 第22-23页 |
3. 未能明确报告主体的责任和免责情形 | 第23-24页 |
(二) 完善立法 | 第24-27页 |
1. 增加以儿童为特殊保护主体的规定和家暴类型 | 第24-25页 |
2. 加强监护人的责任以及对监护人的监督 | 第25-26页 |
3. 加强公权力的介入和国家责任 | 第26-27页 |
三、加强司法介入解困家庭暴力的防治 | 第27-30页 |
(一) 司法介入出现困境 | 第27-28页 |
1. 司法机关介入不及时 | 第27页 |
2. 家暴受虐儿童起诉难、取证难仍未解决 | 第27-28页 |
(二) 规范家庭暴力的司法介入 | 第28-30页 |
1. 司法机关应及时介入家暴案件 | 第28-30页 |
2. 强化施暴方的抗辩证据和法院取证的责任 | 第30页 |
四、完善社会救助等反家暴的辅助措施 | 第30-32页 |
(一)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 没有专项经费对反家庭暴力及儿童遭受暴力进行支持 | 第30-31页 |
2. 社会媒体报道未注重对儿童隐私权的保护 | 第31页 |
3. 社会救助机构的职能受限 | 第31页 |
(二) 优化反家暴社会救助方式 | 第31-32页 |
1. 保障资金投入 | 第31-32页 |
2. 明确对受虐儿童隐私权的保护 | 第32页 |
3. 设立专门保护受虐儿童的社会机构 | 第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