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物理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 第9页 |
| 1.2 国内外“课标”要求学生必备建模能力 | 第9-10页 |
| 1.3 物理模型已成为人才选拔考试的重要内容 | 第10-12页 |
| 1.4 物理模型促进生物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7页 |
| 2.2 物理模型的特点 | 第17页 |
| 2.3 物理模型的类型 | 第17-19页 |
| 2.4 物理模型建构的原则 | 第19-20页 |
| 2.5 物理模型建构的步骤和过程 | 第20页 |
| 2.6 物理模型的作用 | 第20-24页 |
| 2.7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24-29页 |
| 2.8 物理模型的局限和现行问题 | 第29-31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1-39页 |
| 3.1 概念界定 | 第31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 3.3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 3.4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3.5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 3.6 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 3.7 创新之处 | 第36页 |
| 3.8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36-39页 |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物理模型的理论研究 | 第39-45页 |
| 4.1 物理模型的内容选取 | 第39-42页 |
| 4.2 物理模型的设计原则 | 第42-45页 |
| 第5章 根据理论对已有物理模型的研究 | 第45-51页 |
| 5.1 案例一:肽链形成的彩色卡纸折叠模型 | 第45-46页 |
| 5.2 案例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模型 | 第46-47页 |
| 5.3 案例三:血糖调节的过程模型 | 第47-51页 |
| 第6章 物理模型的制作 | 第51-85页 |
| 6.1 物理模型的制作流程 | 第51-55页 |
| 6.2 高中生物学物理模型的开发实践 | 第55-85页 |
| 第7章 物理模型制作的瓶颈及解决策略 | 第85-97页 |
| 7.1 物理模型制作的瓶颈 | 第85-88页 |
| 7.2 针对物理模型制作瓶颈的解决策略 | 第88-97页 |
| 第8章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97-105页 |
| 8.1 物理模型的应用模式 | 第97-99页 |
| 8.2 物理模型的应用案例 | 第99-100页 |
| 8.3 学生前后的行为变化 | 第100-102页 |
| 8.4 模型教学反馈的总结 | 第102-105页 |
| 第9章 研究结论 | 第105-107页 |
| 第10章 启示与建议 | 第107-109页 |
| 10.1 建议高中学校重视物理模型制作与应用 | 第107页 |
| 10.2 呼吁中学教师参与物理模型的制作与应用 | 第107-108页 |
| 10.3 倡议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掌握物理模型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5页 |